-->

教材分析:2.2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材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从气温、降水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共安排了6幅分布图、4幅统计图和3幅景观图,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为此,教材安排了“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的“阅读”材料,在P.33设计了相关的读图“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点,来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教材安排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中国的温度带”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从时间分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大多数地方59月份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为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教材安排了“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的“阅读”材料,在P.36设计了一组读图归纳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的“活动”。因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成因与季风密切相关,所以教材将成因问题的探讨安排在“季风气候显著”这个内容中,并在P.41设计了“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根据各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把全国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为便于学生了解这个内容,教材安排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阅读”材料;为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在P.38设计了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两幅图叠加起来进行判读。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在了解我国的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之后,联系已学的我国地形地势的相关知识,结合“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加强学生对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打通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三者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多图叠加的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教材在P.38设计了一个填表“活动”。为强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教材在P.39设计了相关“活动”。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这部分教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关于“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教材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①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占据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类型多,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在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交替控制,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干冷多风。③受季风的影响,全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④中国大陆东部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导致雨带的南北移动。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中国雨带进退的“失常”,从而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教材安排了“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的“阅读”材料。此外,教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安排了“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的“阅读”材料,这个“阅读”材料对我国气候显著的大陆性特征作出了具体诠释。该“阅读”材料给教师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根据学生对象的不同,可供挖掘的教学素材很多,如对于初中学生,可要求回答齐齐哈尔和巴黎两个城市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并对两者的气候进行比较等;对于高中学生,可要求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角度,综合分析导致两者气候差异的原因。为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教材在P.4142设计了一个“比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非洲、西亚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议一议中国季风气候的主要优缺点”的“活动”。
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教材正文部分重点介绍了寒潮和梅雨的天气特征,安排了“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为了体现“减负”要求,台风和沙尘暴则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
我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教材正文部分重点介绍了对我国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其他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则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状况、多发原因及应对措施等,认识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与灾害作斗争的责任感,教材在P.45安排了一组“活动”,呈现了中国洪涝、干旱、寒潮、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
值得注意的是,“多特殊天气”和“多气象灾害”讲述的是我国的气候特征,而不是天气特征,因为两者描述的是我国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本节教材的编排突出两大特点:一是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二是“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三、教学提纲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3)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2.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
    1)降水的空间分布
    2)降水的时间分配
3)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3.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
2.夏季风进退与雨带的移动
    3.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4.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
三、多特殊天气
四、多气象灾害
   
四、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下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新课导入:
方案①:
图片导入: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方案②:
视频导入:播放冬季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相同的时间,为什么黑龙江省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海南省是“森林翠绿,鸟语花香”呢?(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气候的不同)
方案③:
旅游导入:快到国庆节了,大家都想出去玩。小张同学也有同样的打算,想去某地(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地点)游玩,你能为他准备旅游物品提出金点子吗?能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吗?
方案④:
活动导入:提前布置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注意各地天气的差异。由学生说一说我国近期的天气情况,教师再从我国的天气差异引入我国气候的差异。
转承: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气候复杂多样】
教学指导: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从气温、温度带、降水、干湿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等5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处理中,一定要用好“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等6幅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指导学生以这些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完成相关“活动”中的任务。
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P.33“活动”。
1.指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气温相差多少?(让学生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学生阅读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2)让学生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勾画出10℃等温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观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教师讲解:除山地外,我国1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1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来看,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的气温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低于-24,南北温差在40以上(实际温差约5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冬季风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由于重重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冬季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3)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相比,图中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和走向有何不同?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教师讲解:7月,黑龙江省北部的气温约20,南方一大片区域的气温约28,南北温差约8。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虽然太阳高度较低,但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而南方地区虽然太阳高度较大,但白昼时间相对较短,阴雨天气相对较多,南北方向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青藏高原因地势高,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7月,东部地区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大体平行,说明东部地区气温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明显。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高温中心出现在内陆闭塞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低温中心则出现在青藏高原。
3.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33“活动”3。(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的气温分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着明显差异,说明了我国境内的热量分布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并影响着各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在气候上,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教学活动:
4.概念解读:活动积温——把一年中≥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这一温度条件下大多数农作物活跃生长)
5.指导学生阅读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表,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
1)温度带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
2)将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重点关注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讲清原因,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作物的分布)
3)用彩色笔描绘各温度带的界线,看一看各温度带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
说明:通过读图、填图,以加深对温度带空间分布的了解,以及对温度带划分依据的理解。有关积温和作物熟制的关系,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积温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但并不要求记住积温的数值。
过渡:
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夏季节的气温差异,那么,中国气候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降水量是否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P.3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我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教学指导:
关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和干湿地区的教学,应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以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不同区域典型的传统民居(降水量的多少会反映在房屋建筑形态上:屋顶南尖北平),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在图中勾画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平行,秦岭淮河以北大都少于800毫米,但长白山地区可达8001 0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夏季风影响所及的界限相当;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外,大多不足200毫米
2)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我国降水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的东侧和喜马拉雅山的东南坡,年降水量都在3 000毫米以上。台湾火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 557.8毫米1912年的最高纪录达8 409毫米。降水少的地方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在20毫米以下,成为全国的干旱中心,其中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多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3)我国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P.36“活动”:
1)比较广州、武汉、乌鲁木齐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说出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看一看广州、武汉、哈尔滨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3个城市总体上呈现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在夏季)
教学说明:对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学习,此处只要求学生掌握规律即可,至于其形成原因可在“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中展开,在此留下伏笔:从空间上看,为什么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呢?从时间上看,为什么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呢?
3.指导学生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干燥程度——区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
2)在“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上找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看一看这些界线分别与哪些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对应P.38“活动”1要求: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用彩笔描绘各干湿地区的界线,观察干湿地区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说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天然植被类型。
教学说明:在“干湿地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搞清楚各地干湿状况同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指导学生将中国地形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结合在一起阅读,落实干湿地区划分的空间范围,尤其要注意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所属的干湿地区类型。引导学生认识干湿地区、植被类型和农牧业生产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干湿状况下呈现出不同的植被类型,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式(农、牧业)也不同。
4.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我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在分布上有何特征?(5种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分布在东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西北内陆地区,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
2)勾画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秦岭—淮河线)
3)指导学生归纳出“气候复杂多样”这一特征。
教学说明:对于“气候复杂多样”的归纳与评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回忆过程中要注意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或从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领土跨纬度广,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领土距海远近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为综合发展多种农业、栽培各种林木、实行多种农作制度、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活动:完成教材P.3839“活动”23

【季风气候显著】
导入:
方案①:
成果展示引入:学生回答教材P.3839“活动”23
方案②:
阅读思考引入:指导学生阅读P.41“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材料,教师设:这是为什么呢?(与季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方案③:
古诗引入:王之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所造成的。那么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
教学活动: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另一个主要特征。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季风气候的特点,因而课文中没有详述。在教学活动的处理上,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指导学生读“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搞清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季风区是指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若用方案③引入,可在此处加以回应:“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因为玉门关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
2.巩固性活动: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对季风气候已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在此可以以中国为区域背景,对“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开展巩固性学习活动: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学生通过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3.探究活动:夏季风对中国的影响。首先,学生回顾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然后,教师提问: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与我国的水旱灾害多发有何联系?
活动步骤如下:
1)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0正文内容和图2-30,感悟到: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向大陆,带来充足的海洋水汽,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而冬季风发源于大陆内陆,水汽少,因而干冷多风)
2)春、秋季作为冬、夏季的过渡季节,为什么天气多变?(冷、暖气流交换频繁,易造成天气多变)
3)为什么中国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南、北方又有何差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0正文内容,搞清楚夏季风进退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夏季风进退对我国南方、北方雨季长短的影响,以及进退“失常”产生的旱涝灾害的原因。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利用动画演示雨带移动,或利用相关录相、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右图所示,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冬、夏季风的活动密切相关,降水量主要由湿热的夏季风所带来。正常年份,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季移至华北、东北;9月雨带开始南撤;10月雨季结束。总体来说,南方地区雨带进入早,退出迟,雨季长,年降水量大;北方地区雨带进入迟,退出早,雨季短,年降水量较少。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移动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移动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4)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我国气候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除东部外,北、西、南三面都被陆地环绕,受大陆影响显著,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这部分知识可引导学生读“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的“阅读”材料,对比分析齐齐哈尔与巴黎的气温情况,归纳得出我国气温年较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的特点)
小结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教材P.41“活动”123

多特殊天气
导入:
方案①:
复习导入: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夏季节的风向分别是什么?若冬、夏季风发生异常时,会产生哪些特殊天气?带来怎样的灾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有哪些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方案②:
情境导入:选取近期发生的某一气象灾害的视频、图片或文字材料,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灾害是怎样发生的?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危害?我们该怎么应对?
教学指导:
教材在这部分介绍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4种特殊天气,其中寒潮和梅雨以正文形式呈现,台风和沙尘暴则以“阅读”方式呈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当地多发的某种天气现象进行重点教学,其余的特殊天气则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如选择“寒潮”作为样本开展教学,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教学活动:
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寒潮警报的相关消息,教师挑出典型案例交全班学生讨论:(1)这次寒潮影响我国哪些地区?(2)这次强冷空气南下过程造成了什么样的天气?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寒潮的概念、特点和危害。
3.指导学生读“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1)寒潮与冬季风有什么关系?(2)寒潮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3)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成为寒潮的发源地?(4)我国哪些地方受寒潮的影响较小?为什么?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完成梅雨、台风、沙尘暴的学习要求。
特殊天气
概念
形成原因
天气特征
梅雨



台风



沙尘暴



转承:特殊的天气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如梅雨适度的话,就不能称为气象灾害,但如果梅雨过长,降水过多,则会出现洪涝灾害;梅雨过短或空梅,降水偏少,则会出现旱灾。总体上看,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分布区,季风不稳定的特性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多气象灾害的国家。

多气象灾害
教学指导:
旱涝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象灾害。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由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分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由锋面雨带移动的规律,分析我国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旱一片、涝一线”的特点;由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现象,分析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的原因。对于寒潮、台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因前面的“多特殊天气”中已有涉及,此处教学只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供的材料,补充了解它们带来的危害即可。
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4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选取典型的(当年、当地的为最佳)洪涝灾害或旱灾的实例(情境片段),让学生感受这些气象灾害的灾情特点和危害性。近年来,某些大城市内涝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也可选择这些案例开展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下表内容:
气象灾害
含义
中国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洪涝



干旱



注:洪与涝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可加以简要说明;课标虽然对自然灾害的防御不作要求,但如何面对灾害对于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根据教学时间的多少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
活动:完成教材P.45“活动”。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等值线图是表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一种常用方法,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判读等值线图,首先要理解等值线的特性:
①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②同图等距——两条等值线数值可以相等,也可以按变化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间隔相等。(因地图用途的某种特殊要求,有时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的间隔也可以不一样)
③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但可重合(如陡崖)。
④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闭合。
⑤等值线密集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大,等值线稀疏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小。
⑥等值线平直表示该区域与相邻区域受到的影响因素单一,等值线弯曲反映出影响该地理事物分布的因素较复杂。
其次是把握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以等温线为例):
①读图名——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即明确是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还是等降水量线等。
②看疏密——反映出要素在空间上变化程度的大小。等温线密集,说明区域内温差大;等温线稀疏,说明区域内温差小。
③看延伸——反映出影响因素的不同。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太阳辐射是主导影响因素;等温线与海岸走向一致,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明显;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受地势影响显著。
④看弯曲——反映出下垫面状况的不同。当等温线向高值或低值处凸出,说明下垫面有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存在。例如,陆地上位于同一纬度的两地,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表明气温高、地势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表明气温低、地势高。
⑤看闭合——由于某些特殊因素的存在,出现了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例如,在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的图中,若线内气温值低于四周,表明地形为山地;反之为盆地。
2.自然灾害的分析方法
自然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自然灾害的学习,一般可以从分布、成因、危害、对策等方面去分析和把握(见下图)。


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33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我国冬、夏季节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高阅读、分析等温线图的相关技能。
【答案提示】11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线大致吻合。  21月,我国南北温差约507月,中国南北温差约8左右;夏季普遍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虽然太阳高度较低,但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而南方虽然太阳高度较大,但白昼时间相对较短,又多阴阴雨天气,南北方向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  3.玲玲的说法正确,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极端最低气温达-48);贝贝的说法错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青藏高原(7月平均气温在8以下),主要原因是地势高。

P.36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提高阅读、分析等降水量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相关技能
【答案提示】1.(1广州、武汉、乌鲁木齐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为:广州>武汉>乌鲁木齐,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  2)广州、武汉、哈尔滨3个城市总体上呈现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夏季;南方雨季长,年降水量多,北方雨季短,年降水量少。  2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P.38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情况,理解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提示】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见下表内容。  3.(1)亚洲:湿热(热带季风气候);野骆驼: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藏羚羊:干冷(高山高原气候)。  2)如我国南北方农作物的差异(南稻北麦),进一步影响居民饮食习惯的不同;又如我国降水的差异影响传统民居屋顶形态的差异(南尖北平)等。

漠河
哈尔滨
喀什
拉萨
武汉
海口
温度带
5
4
3
6
2
1
干湿地区
A
B
D
C
A
A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P.4142活动:
【活动目标】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感悟季风气候的优缺点;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地理事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
【答案提示】1.自上而下依次为: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降水年际变化大    2.本题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优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缺点:夏季风的不稳定,易出现旱涝灾害等。  3.要求从季风气候的特点入手,来谈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建议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活动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和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P.45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状况;学会在地图中寻找位置,并能运用图像信息分析具体问题;了解家乡气象灾害的分布、危害及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答案提示】建议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活动的要求,能说出家乡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名称、危害和应对办法;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该活动,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可能面对的气象灾害,形成必要的防灾减灾意识。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