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3.1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2.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3.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利用方式,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什么是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什么是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根据来源要素,自然资源一般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类型;根据属性特征,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层面来考虑,课程标准将学习重点设置在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本条“标准”的要求是:①不需要死记硬背自然资源的概念,而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类型;②知道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③对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以把它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④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应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关于资源资源的特点,可结合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进一步讲述);⑤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渗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教育,引导学生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什么是自然资源”部分,教材正文扼要阐述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征,让学生对自然资源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地理事,来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部分,教材正文分别介绍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内容。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风力发电”、“中国的矿产资源”2则“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并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此外,教材安排了2组“活动”,第一组“活动”引导学生针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利用方式;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了解本省(市、区)的主要矿产资源,结合日常生活行为来反思自己的资源消费观和环保意识,拓展对新能源及其开发利用意义的认识。2“活动”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通过图文资料来营造问题情境,在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渗透了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提纲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3.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大了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
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二、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
1)概念和类型
2)有计划、有限制地开发利用
3.非可再生资源
1)概念和类型
2)综合利用,注意节约

四、教学建议

本节涉及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这些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学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教学中应列举学生容易感知的实例,结合教材上的“活动”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自然资源】
教学导入:
方案①:
词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关于“地大”的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认识我们伟大祖国的“物博”,即丰富的自然资源。
方案②:
问题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使用的纸张是用什么做的吗?(木材)谁能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生活或学习用品的原料来自自然界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中国的自然资源。
方案
播放我国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教师讲述并提问:这条公益广告介绍了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人们要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到底有哪些用途呢?学生讨论后回答:用于生活、工业、农业、渔业、交通等方面。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知道水资源的作用很大,但它只是自然资源的一种,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问题。
教学过程:
出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1.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都属于自然资源吗?闪电属于还是不属于自然资源呢?
2.自然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
3.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不是一成不变?
4.自然资源的数量是不是无限的?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最后归纳出自然资源的两个属性:存在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福利(有利用价值),以及自然资源的两个特征:可拓展性、有限性。
过渡:你怎么来判断某种物质或能量属于还是不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结合P.61“活动”12进行思考。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完成P.61“活动”12
在学生讨论、回答“活动”的答案时,教师应相机进行点拨:判断一种物质或能量属于还是不属于自然资源,应紧扣自然资源的两个属性来思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应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的实例出发,从身边用到的、看到的物品出发,体会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密切联系,感悟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过渡:在我们熟悉的自然资源中,你思考过煤、铁等矿产资源和水、土地、生物资源有什么区别吗?下面,我们来学习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教学导入:
播放“西部歌王”王洛宾整理编曲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的视频,教师讲述并提问:这首歌曲使位于天山深处的一个小镇名扬天下,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旅游热点。如今的达城还有另外一道亮丽的景观——风车发电(出示景观图片),风车发电利用了什么自然资源?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它包括哪些类型?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往往是照课文内容来回答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其实并没有吃透概念,因而教师应紧扣关键词,并结合举例来讲解这个概念。
过渡:既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那么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应如何开发利用它呢?下面,我们通过教材“活动”来探讨这个问题。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完成P.62“活动”12
教师归纳:对可再生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不可持续利用。只有当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可再生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项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将是人类破解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题的有效途径。
过渡:非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较。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自然资源类型
概念
举例
开发利用
可再生资源
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
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
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特别提醒:当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学以致用:学生完成P.65“活动”1,教师进行点拨。
课堂活动:
1.学生根据P.6364 “中国的矿产资源”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什么?(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分布不均,人均较少)
2)我国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有哪些?(见教材相关内容)
3)说出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总体来说,煤矿、铁矿资源是北多南少,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
4完成P.65“活动”2
2.小组合作完成P.65“活动”34
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归纳时要注意渗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活动”分析及答案请见本节“附2”相关内容。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判断某种物质或能量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
自然资源是指直接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概念中包含了3层含义:(1)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自然资源必须具备“自然属性”。(2)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即必须具备“经济属性”,亦即对人类“有用”。(3)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了能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同时也包括了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因此,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为自然资源,只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了“自然”、“经济”两种属性。例如,甘蔗、铁矿石、小麦、闪电4种物质或能量中,铁矿石是自然资源,而闪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即它只具备了“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经济属性”,所以它不是自然资源。甘蔗、小麦当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而是经过了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故不是自然资源。
2.列表比较我国的主要能源及其分布。

形成
优缺点
利用
分布
煤炭
间接形式的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易污染环境
应用广泛,为发电、冶金等提供燃料,有的成为化工原材料等
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地区,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较丰富
石油
间接形式的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属于高质量能源;开采、运输和使用方便;会产生污染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太阳能
太阳辐射能量
能量巨大、清洁无污染、用之不尽;比较分散,受天气影响大,只能晴天获得
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
分布受纬度和地形因素影响。中国青藏高原最丰富,其次是西北内陆地区
风能
间接形式的太阳能
发电成本低,不污染空气;          风力、风向不稳定,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
风力发电
中国风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带
水能
间接形式的太阳能
大坝和电厂建成后,发电成本较低,清洁能源;大坝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中国可开发水能总量丰富,主要分布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潮汐能
日、月引力使海水涨落
干净、无污染;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建坝拦截海水发电
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沼气
由生物能转换而成
农村原料丰富,比较清洁
目前农村比较理想的生物能
南方地区农村利用更有优势
核能
地球内部能量
清洁无污染;能源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但投资大,建设周围长
利用铀矿为原材料,利用技术高
中国核电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3.图解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量来源。
人们不仅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农业生产中作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做饭等,还大规摸利用太阳能转化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等矿物燃料,以及水能发电等。可以运用下图帮助学生理解:
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 61活动:
【活动目标】考查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程度,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答案提示】1.属于自然资源的有:大理岩、大熊猫、海洋鱼群、森林和自然风景,因为它们符合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存在于自然界和为人类提供福利;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食盐,因为食盐不直接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出来的,需要加工、提纯、加碘等才成为日常使用的食盐。  2.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说明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和水资源;冶炼钢铁需要开采铁矿和煤炭;建筑房屋所用的水泥是用石灰石烧制而成的;我们学习使用的书本和纸张,原料来自森林、芦苇等;写字用的铅笔芯,是用矿产资源石墨制作的……

P. 62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及其开发利用,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答案提示】1.(1)选择性砍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选择性砍伐只砍伐森林的个别树木,对于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较小。完全砍伐将整片森林不论树木大小全部砍伐,导致依靠森林生存的生物物种丧失栖息地,使得其生存环境恶化,同时也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等  2)选择性砍伐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再生。选择性砍伐只砍伐达到标准的树木,让留下来的树木能够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和所需养分,有利于它们的生长,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再生  2.利用太阳能的“金点子”: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太阳能灶、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蒸馏器、太阳能暖房等。

P.65活动:
【活动目标】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了解本省(市、区)的矿产资源状况,结合日常生活行为反思自己的资源消费观和环保意识,拓展对新能源及其开发利用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答案提示】1.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有:大熊猫、海洋鱼群、森林和自然风景,理由:大熊猫、海洋鱼群、森林为生物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自然风景则能够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大理石,理由:大理石属于矿产资源,它的形成周期极为漫长,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能再生。  2.略。  3.(1)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有:将有毒有害的垃圾分开处理,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这些垃圾对于环境的污染;提高有用垃圾的回收率,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等。少用一次性消费品的好处有:有利于节约和保护资源;减少垃圾产生量,减轻环境污染等。  2)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小窍门有许多,如:随地乱扔垃圾;随手关上水龙头;水重复利用,如洗手水浇花;家用电器不用时,要关掉电源,拔下插头;尽量少用空调,夏季将空调温度调高12度;节约粮食,挑食,剩饭菜;将过期的挂历纸包书皮;不送精美的贺卡;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步行等。  4.(1)略。  2)生物柴油属于可再生能源,它主要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甲酯或乙酯燃料,生物柴油因污染物质释放量少、对环境污染小、使用安全、使用范围广以及可进行生物降解,而被称为“绿色能源”。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美化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