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4.1第一节 农业

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文本框: 农    业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不相同,不同地区面对的市场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就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因为我国在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农业才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改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4个案例(东部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生产水平低的地区建设新的农业基地、建设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城郊农业的发展),来表述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同时也说明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阅读——新型农业”表明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材安排了3个案例(灌溉和农业机械化普及、高科技应用于育种、储存和保鲜技术的应用),来表述中国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同时也说明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教材安排“阅读——超级杂交稻”和相关“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重要性的理解。
在此之前,教材先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简要了解我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然后通过正文列举中国目前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说明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主要农作物分布”和“畜牧业分布”对应的课程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由于我国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部门。“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分布特点;运用资料学会简单分析农业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必要性的理解;学会利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种植业的生产对象是农作物,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糖料作物(甘蔗、甜菜)、油料作物(油菜、花生、大豆)、饮料作物(茶叶、可可、咖啡)、工业原料作物(橡胶、棉花)等类型。畜牧业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渔业一般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如此之多的农业部门的分布特点,只要求学生根据图文资料归纳和描述出分布特点即可。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很多,综合性很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但应学会运用资料进行归纳或概括。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这是对地理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时,一般要注意观察地理事物的分布密度、集中分布部位、分布形态(条带、块状、沿……分布)等。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取了“主要农作物分布”和“畜牧业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编写,并没有罗列所有农业部门的分布。教材组织了大量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农作物种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然后,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南方和北方就餐时的图片,通过观察到主食不同,引导学生得出南方和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种类。再通过读“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中国地形区分布方面的知识,说出我国小麦、水稻的具体分布地区及特点。教材利用正文简要地讲述了小麦、水稻的集中产区和主要粮食产区。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它,教材简要地罗列了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经济作物的基本特点。然后利用“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和相关“阅读”,简要地归纳了我国棉花、热带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饮料作物的分布特点。教材安排“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经济作物,学会利用农作物分布的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中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之一。教材首先介绍了我国畜牧业的种类,通过正文简洁地介绍了中国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分布、特征和优势条件。然后,通过“中国畜牧业分布”图说明了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和各地的优良畜种。最后,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比较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
在本节教材的最后,“活动”中提供了“金海雪山”的案例,通过对甲、乙两个村庄不同农业发展方向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

三、教学提纲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
1.主要农产品产量大
2.农业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3.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三、主要农作物分布
1.主要粮食作物分布
1)小麦集中分布在北方
2)水稻集中分布在南方
3)主要产粮区
2.主要经济作物分布
1)主要经济作物类型
2)棉花、热带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饮料作物产区
四、畜牧业分布
1.牧区畜牧业分布
1)四大牧区
2)优势条件及优势畜种
2.农耕区畜牧业分布
1)分布
2)地位及特征

四、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内容,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相关感性知识不多,特别是城市学生尤为突出,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对农业相关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景观图、示意图和地图,从形象思维入手,逐步推进。同时,也要多联系生活中与农业相关的地理事,从已有的生活知识入手,逐步了解相对陌生的农业地理现象。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教学导入:
方案①:
引导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馒头、面包、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棉麻衣帽的原料,都是由国民经济中哪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业)你了解农业吗?
方案②:
图片导入:展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产品图片,设问:图片中这些产品是国民经济中哪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业)什么是农业?
方案③:
实物导入:在讲台上展示稻米(或大米)、麦粒、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实物。提问:同学们,你认识它们吗?它们是由国民经济中哪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业)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种植水稻、收获小麦、采摘水果、饲养牲畜、撒网捕鱼等农业活动图片,或引导学生阅读P.83“活动”。
课堂活动:
1.根据图片归纳这些农业活动的共性,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2.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农业是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引导,并作积极评价。
归纳: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
教学导入:
方案①:
直接导入:中国农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国很重视农业发展。近10多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发展农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方案②:
“阅读”材料导入:学生读P.84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的“阅读”材料,教师: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后,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温饱。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农业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呢?
方案③:
图片导入:利用课件展示我国50多年前落后的农业图片和目前现代化的农业图片,从图片对比中,你得到什么结论?(发展快,变化大)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学过程:
引导:据考古发现,我国农业起源于近万年前,农业历史悠久。同学们不妨看一看“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的“阅读”材料。
过渡设问: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吗?
展示:利用课件投影下列资料:
孟子提出“丰年能吃饱,荒年饿不死”的标准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梦想,但事实上,旧中国从来没有实现过。一般估计,丰年也有60%70%的人吃不饱,荒年有80%90%的人吃不饱,大批人饿死。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饥民占中国人口的22%,加上半饥饿状态的人,占中国人口的80%以上。
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过去了,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水平如何呢?
课堂活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
项目
1978
1980
1990
2000
2007
2008
2009
2010
谷物
2
1
1
1
1
1
1
1
肉类
3
3
1
1
1
1
1
1
籽棉
3
2
1
1
1
1
1
1
大豆
3
3
3
4
4
4
4
4
花生
2
2
2
1
1
1
1
1
油菜籽
2
2
1
1
1
2
1
1
甘蔗
7
9
4
3
3
3
3
3
茶叶
2
2
2
2
1
1
1
1
水果
9
10
4
1
1
1
1
1
1.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的有哪些?
2.近30多年来,哪些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上升最快?
引导学生读教材图4-2 “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回答:
3.与1978年相比,2011年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增长了百分之几?
阅读中国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与世界比较表,回答:
2009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比较表(单位:千克)

谷物
籽棉
油料
猪牛羊肉
牛奶
中国
360
14.3
23.7
44.4
26.4
世界
368
9.0
15.1
42.0
86.2
4.表中中国哪些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已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哪些接近世界人均水平?
归纳: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过渡: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近几十年来,我国耕地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农产品产量却在增长,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有关。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自然段,让学生说一说我国在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哪些事情。提问:
1.东部地区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我国西部地区培育农业基地的限制性条件有哪些?
3.我国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一般布局在哪些地区?
4.读图4-3,说一说城郊农业一般生产哪些农产品?
过渡:我国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还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得益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课堂活动:
1.利用投影仪展示机械化耕作的相关图片和现代化灌溉设施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灌溉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影响。
2.引导学生读“超级杂交稻”的“阅读”材料和P.86“活动”1,归纳科学育种和栽培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P.86“活动”2,归纳储存、保鲜技术的运用和交通条件改善对农业的影响。
过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我国应该发展新型农业。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新型农业”的“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利用优势发展农业的方向。
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

【主要农作物分布】
教学导入:
方案①:
直接导入:自然环境条件不同,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也不同。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别有何分布规律?
方案②:
设问导入:你家乡或附近地区出产哪些农作物?你家乡出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热带作物、油菜、花生、甘蔗、甜菜、茶叶吗?这些作物一般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方案③:
图片导入:展示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热带作物、油菜、花生、甘蔗、甜菜、茶叶等农产品图片,你认识这些农产品吗?你知道它们一般出产在哪些地区吗?
教学过程:
展示主要粮食作物及产品: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粮食作物的类型。
过渡:这些粮食作物中小麦、水稻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课堂活动:教材P.87“活动”123
1.读图4-84-9,哪一幅反映北方人或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主食各是什么?为什么主食有明显的差异?
2.请把①三江平原、②松嫩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江汉平原、⑦江淮地区这7个商品粮基地的序号标注在图4-7中。
3.读图4-7,说一说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分布特点。
4.简要说一说上述分布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北方降水少,水源不足,适合发展旱地粮食作物小麦;南方降水多,水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田作物水稻)
归纳: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其中东北地区多春小麦,华北平原多冬小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过渡:除了粮食作物外,农作物还包括经济作物,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特点是怎样的呢?
展示主要经济作物及产品,如棉花、天然橡胶、香蕉、咖啡、油菜、花生、甘蔗、甜菜、茶叶、人参等作物或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作物的类型。
归纳:中国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有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饮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只能生长在热带地区的经济作物,通常被称为热带作物。
课堂活动:
1.阅读图4-10 “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说一说我国棉花、热带作物、甘蔗、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分布示意图,结合P.88“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说一说,我国油菜和花生的分布有何特点?
3.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茶叶分布示意图,结合P.88“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说一说,我国主要产茶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归纳:新疆、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棉区;华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油菜产区;花生分布较普遍,山东、河南两省相对集中;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广西为最大产区;甜菜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秦岭—淮河线以南的丘陵、山地为主要产茶区,主要产茶省有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湖北等。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89“活动”,加深对经济作物分布特点的了解,同时,学会用农作物的分布知识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
【畜牧业分布】
教学导入:
方案①:
直接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种植业的分布特点,我们再来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状况。
方案②:
设问导入:你家乡或附近地区出产哪些畜牧业产品?你家乡出产生猪、牛、马、羊、牛奶、羊毛、家禽等产品吗?你知道这些畜牧产品主要出产在我国哪些地区吗?
方案③:
图片导入:展示生猪、牛、马、羊、牛奶、羊毛、家禽等畜产品图片,你认识这些畜产品吗?你知道它们一般出产在哪些地区吗?
教学过程:
引导:中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之一。中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1,教师对活动完成情况做出简要引导和评价。
过渡:中国牧区畜牧业或农耕区畜牧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课堂活动: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畜牧业分布”图或引导学生读图4-11,回答问题:
1.中国的四大牧区指哪些地区?主要畜种有哪些?
2.结合已学知识,分析中国牧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草场资源丰富,牧场广阔,适宜放牧,具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
3.中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饲养的禽畜有哪些?生猪主要产区在哪些省区?
4.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说一说,中国农耕区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方向。
归纳:中国牧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草原区,有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大牧区[谐音记忆:内(内蒙古)脏(西藏)清(青海)新(新疆)],这里牧草丰富,牧场广阔,具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中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农耕区,是城乡居民食用肉、奶、蛋、禽的主要来源,这里饲料资源丰富,以圈养为主要生产方式,今后将向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变。
5.引导学生讨论P.90“活动”2在课尾营造出一个教学高潮。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本节的重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这里的“资料”主要是指地图资料,因此本节教学要充分运用“地图法”。
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得地理认知的教学方法。地图的特点已毋庸赘言,在此,需要探讨的是教学中运用地图的规律性。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即它既是学生认知地理事物和规律的载体和工具,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根据地图的性质,我们知道,地图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和规范的符号系统,因此才是一种地理语言。这种语言的抽象性和象征性使地图所承载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但同时也十分间接,也就是第一对地图的认识和使用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第二对地图的使用效率有赖于使用者对地理事物和规律理解的质量,即有赖于用图者的地理学识。因此,地理教学的任务也被分成两个部分,即让学生掌握地图语言和熟练运用地图。利用地图法进行教学时,应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要领,如经纬网、比例尺、各种符号和注记,特别是理解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进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挖掘地图信息,达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的境界。
例如,利用教材图4-7 “中国小麦、水稻分布”进行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看图中左下的图例,让学生说出图中表示哪几种粮食作物的分布。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水稻(或春小麦、冬小麦)主要产区的位置,并让学生描述出来。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图中省区的位置,以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并要求学生回忆已学的地形区分布等相关知识。否则,学生不能从图中直接获得相关信息,也就不能将图示有效信息描述出来。

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83活动: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和结合身边事例,形象地了解农业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是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同时让学生关注和了解身边的地理。本活动开展对于远离农村的城市学生尤为重要。
【答案提示】1.农业是一种人们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渔业)和副业等。(图中左上图表示林业、左下图表示水产业、右上图表示种植业、右下图表示畜牧业)  2.略。
P.86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答案提示】1.从图文资料可以看出,无土栽培可以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得许多不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得到改善或改造,使农业生产的空间大大拓展,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从图文中可以了解到,北方内陆地区的西安也可以出售产自南方沿海地区的新鲜荔枝。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产自南方沿海地区的荔枝可以迅速运到北方投放市场。随着我国生产优良荔枝的技术和保鲜、冷冻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荔枝经过长距离运输还能保持新鲜。

P.87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了解南方、北方的饮食习惯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小麦、水稻的分布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答案提示】1.(1)图4-8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主食为米饭;图4-9反映的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主食为面食。  2)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2.标图略。  3.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由南部沿海到东北平原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集中分布于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平原、河谷和高原地区,华北地区以冬小麦为主,东北地区以春小麦为主。

P.89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一个虚拟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
【答案提示】1.略。  2.不可行,因为甘蔗性喜温热,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不适合在北方种植。
P.90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比较我国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通过提供案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
【答案提示】1.(1)图4-12反映的是中国牧区畜牧业的景观,图4-13反映的是中国农耕区畜牧业的景观。  2)牧区畜牧业主要饲养羊、牛、马等牲畜,获得肉、奶、皮、毛等畜产品,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饲料主要来源于天然草场;农耕区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和家禽等,获得肉、奶、蛋、禽等畜产品,饲养方式以圈养为主,饲料主要来自当地种植业产品——粮食。  2.(1)甲村和乙村均可通过出售菜籽油和鲜李获得收入,除此之外,甲村还利用农业景观获得了旅游收入,因此甲村的经济效益会显著好于乙村。  2)农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大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投入,从而获得更优质、高产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景观优势发展相关的加工业和旅游观光业,从而提高农业效益。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