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4.2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课文解析: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知道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4.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5.能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依据图示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气温、世界气温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等五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 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气象台站所采用的单位为摄氏温度(℃),零度以下为负值。观测的气温是指离地面1.5高处百叶箱里的温度表或温度计上所读取的温度。了解一地的气温分布状况,最常用的是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因为它们基本上反映一年中某地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的分布状况。为达到本“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图等。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内容首先从“气温”的概念入手,说明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人类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接着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气温测定的方法和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概念。然后以三幅气温分布图为信息载体,通过“活动”的形式达成“标准”所需之教学要求。
“主要降水类型”和“世界降水的分布” 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的归纳,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为了达到本“标准”的要求,再好能对“降水”的概念、形成条件、测量方法和主要类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在正文内容处理上首先对降水的概念、形成条件和主要类型给出了一定篇幅的介绍,接着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了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再配以“活动”的方式对降水形成条件和降水量的测量方法进行实践性巩固。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虽不如气温的明显,但因主要影响因素与气温的一样(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所以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仍然能看出其明显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因此,教材在应对这一“课标”要求时,重点设计了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活动。
“气候资料的表达方法” 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图,即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地理学习中要经常运用。本条“标准”的要求可细化为三条,即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阅读气候直方图;绘制气候直方图。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图是一项比较综合的技能,学习和练习过程应是有步骤和循序渐进的。为此,教材主要以“活动”的形式来实现这一课标要求,为降低学习难度,采用分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两个活动来达成对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掌握。
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图像”与“活动”有机地配合使用,“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绘图、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学提纲
一、气温
1.概念
2.测定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三、主要降水类型
1.降水及形成条件
2.降水类型
3.降水量的测定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2.降水的分布规律
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色是正文内容简洁,活动形式多样,运用等值线图和统计图的形成来反映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教学时,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系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将地图中蕴含的、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地理信息挖掘出来,从而在使用地图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本节内容的教学关键是等值(等温、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和对“气候资料的表达方法”的把握。
 教学导入:
方案①:前面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方案②:教师板书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然后向前班同学提问: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那么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方案③:出示一组对比显明景观图片(可用教材P.73两幅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气温】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脸,你有何感觉呢?(答案五花八门,教师提示:从温度的角度看呢?体温),对,人体有体温,正常人的体温大约是37℃(为P.74的活动作铺垫)。可以说,任何物体都有温度,空气也有温度,我们称之为“气温”。
教学指导:
“气温”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两部分内容。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读教材P.73的两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过渡: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或者用人体对冷、热的定性感受过渡到定量测量,引出气温的测定。)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4“测定气温”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并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教学指导:
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一天中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的气温变化。(早晨、晚上气温低,中午前后气温高)的基础上,投影教材中4支四次气温观测记录图,先让学生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然后计算出日平均气温。小组交流计算的结果并纠正改错。之后,让学生推导出月平均气温怎样计算、年平均气温怎样计算,为随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读图做铺垫。

【世界气温的分布】
过渡:从刚才的分析可见,无论从一天或一年来说,气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世界各地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主要让学生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及隐含在图中的等温线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很好切入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
了解一地的气温分布状况,最常用的是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因为它们基本上反映一年中某地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的分布。而反映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的直观方法是运用等温线分布图。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时,必须对“等温线的含义”和“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作必要的补充,让学生能看懂等温线图所表达的地理信息,并从中归纳出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特点。气温的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看到的是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为了给后面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打基础,此处也可补充介绍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即气温的垂直递减率(-0.6/100米)。理解水平分布的关键是会阅读等温线图;理解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
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4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1.教师说明等温线的含义: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借助于等温线。什么叫等温线呢?(人们根据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叫等温线。)在此,也可以提示学生回顾等高线的概念,依此推出。

2.指导学生掌握简要分析等温线图的方法: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与等高线图类似(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阅读气温分布图,一是看不同等温线的读数。正读数越大,温度越高;负读数越大,温度越低。二是看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越密,说明这个地区内的气温差别越大。三是看等温线的走向。一般来说,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等温线走向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当等温线围成封闭曲线时,一般表示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冷或炎热中心。四是看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五是看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总的来说,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主要有:
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等温线弯曲分布的规律见下表。
影响因素
气候比同纬度地区
等温线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气温比同纬度地区
等温线弯曲状况
夏季陆地
冬季海洋
气温高
凸向高纬
夏季海洋
冬季陆地
气温低
凸向低纬
地势低
气温高
凸向高纬
地势高
气温低
凸向低纬
暖流经过
气温高
凸向高纬
寒流经过
气温低
凸向低纬

教学时需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释,以免加大教学难度,但要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减少。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

3.知道了怎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活动”中第1个问题:
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洲)
学校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方法①:
A.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B.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设问:等温线形状是平直的吗?(不是)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海陆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0的等温线。请同学们查世界地形图,观察这是什么地形区?有何特点?(青藏高原、海拔高)(总结出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举例:爬高山,越往上越冷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②:
指导学生读图,创设条件,采用发现法教学,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质疑、探究。举例:
A.观察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数值变小)(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B.自左向右描出北半球20等温线,你发现了什么?(等温线不是平直的,有明显的弯曲。)观察弯曲的位置,你又发现了什么?(海陆交界处弯曲特别明显。)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自左向右描出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  (亚洲陆地上有巨大的弯曲,在10等温线穿过的地方,出现了0等温线) 在世界地形图上,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过渡:我们已经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的分布状况呢?请同学们继续运用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P.754-10“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图4-11“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新的情况呢?
教学指导:
由于学生已完成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活动,对于利用“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阅读“活动”可让学生较快的速度完成教材中相应的问题。活动的重心应放在活动②“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7月份哪里气温高?你能简单地说明其原因吗?”引导学生总结出对应的气温分布规律:同纬度范围内,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对于海陆间气温变化的原因,教师可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海洋与陆地性质不同,海洋受热慢、散热慢;陆地受热快、散热快。也可埋下伏笔:这个问题将在教材第三节内容中加以说明,同学们可以提前预习。
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教材P.75“活动”中的3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完善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范围内,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气温低。
教学导入:
方案①:今天天气怎样?(如果上课当天是雨天),同学们想知道今天为什么降水吗?世界的降水分布又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方案②: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气温、气温的观测、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方案③:创设情境旅游情境,今年暑假玲玲和贝贝参加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拍摄了3张照片(多媒体投影:长白山森林景观、内蒙古草原景观、新疆沙漠景观)。你能猜测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吗?你知道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吗?(降水的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主要的降水类型】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条件和三种主要的降水类型及成因。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每个学生都经历过降水的天气,“陌生”是指降水的概念和类型需要从具体的现象中加以抽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1.降水及形成的条件
①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那么,大气中的水汽为什么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呢?(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7活动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体验,尝试解释降水形成的条件)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订正,得出降水的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同时,最好能补充说明的两点:小水滴还需要互相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为后面学习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奠定基础)。

2.降水的类型
投影出示(或做动态的课件出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示意图。
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对照教材上提供的三种降水的概念,分析三种类型降水发生的条件,把握住关键所在:空气上升原因的不同
对流雨:受热“膨胀上升” ──多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举例:赤道地区多见)
地形雨:遇山“爬升” ──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举例:我国台湾的火烧寮、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锋面雨:冷空气“抬升”暖空气──冷、暖气流活动频繁的地区。(举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引导学生联系家乡的实际,说一说家乡的降水主要属于哪一种类型?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意识;二是综合前面所学的地图、地形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将不同降水类型发生的条件做了比较分析,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降水量的测定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77 阅读内容“降水量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的构造、了解使用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次降雨的降水量。
过渡:关于降水量,我们可能会看到以下名称:月降水量(将某月中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将某年中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等。那么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教学指导:了解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多以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形式来表达,教学时应对什么是等降水量线以及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让学生学会相关的读图、析图的方法。对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分析,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其中的分布规律,而对于降水差异的成因,基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作适度的补充说明,但不宜过多的涉及,避免人为地增加教学难度。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74-14“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和P.78阅读材料“‘雨极’话雨”。并按下列步骤开展教学活动:
1.教师补充说明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就叫等降水量线。借助于等降水量线,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差异。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相似,也主要是看等降水量线的数值、疏密及走向等几个方面,其具体判读方法总结如下:一看数值(特别是极值)得出一地降水量的多少;二看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大疏小);三看走向了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说明受海洋影响明显;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
2.学生读教材P.78阅读资料“‘雨极’话雨”,了解世界雨极——乞拉朋齐的降水情况,并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乞拉朋齐的位置。之后,最好补充世界上降水较少的地区的资料,如:撒哈拉沙漠、西亚的等资料,便于学生形成世界各地降水分配不均的感性认识。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材P.78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1)看一看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你知道为什么吗?(可先让学生分析,然后再归结到: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多对流雨;两极地区冷,空气下沉,降水少。)
2)比一比亚欧大陆沿海与内地的降水哪里多?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你知道为什么吗?(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多,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远,空气干燥,降水少)
3)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在哪里?(南极洲、非洲北部、澳大利亚内陆、亚洲的西部等地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极地区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的西部及内陆地区。其原因教师可简单提示: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造成的,而不必详细介绍,为高中教学留下伏笔)
4)查找出学校所在地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你认为当地的年降水量是否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好机会,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
4.列表比较下列地区降水量差异后,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降水比东岸少。
比较内容
降水量(多/少)
赤道地区  

两极地区

中纬度大陆沿海

中纬度大陆内部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

教学导入:
方案①: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是不相同的。也知道了可以用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来直观显示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某一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在时间分配上的差异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方案②:展示家乡气候类型的统计资料(教师提前准备,并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这是我们家乡气候逐月的气温和降水量统计表,你能看出我们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转承:虽然我们可以从表格数据归纳出气候特点,但看起来比较吃力,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达这种气候资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掌握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并能通过气候资料图简单分析某地气候状况。属于地理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得以真正的掌握。同时,这一部分知识学习的好差,直接关系到“第四节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案①),没有这一条件,则可采用师生共同绘图与析图的方法进行(方案②)。
课堂活动:
方案①: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演示〗
打开Excel,在A1-L3单元格中输入数据:

点击工具菜单中的“图表向导”工具,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图标类型”(柱形图)、“子图标类型”,点击“完成”。电脑就会自动将单元格中的数据统计成图表:

在绘图区右击“系列2”,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标类型”可以修改“系列2”的图表类型(折线图):

    选择“数据系列格式”,在弹出的对话框的“坐标轴”标签将“系列绘制在主坐标轴”改成“次坐标轴”:

还可以在“图案”、“选项”等标签修改相关的内容。修改后,电脑将处理成有两个纵坐标的图表:

同样的办法可以在左右纵坐标处右击修改“坐标轴格式”以及在图表区空白处右击,选择“图表选项”快捷菜单进行相关内容的设置。
〖学生练习〗
下面将我们家乡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给大家,请4人小组合作,用Excel绘制气温、降水资料图,看哪一个小组绘制得既快捷又美观。
附:家乡近二十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查阅家乡的气候资料获取):

〖指导学生修改图表〗                                 
在巡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学生将气温资料的图表类型设置成了折线图以外的其他类型,而将降水资料设置成了柱形图以外其他类型。气温、降水坐标刻度设置不合理等。
〖分析家乡的气候〗
好!每个小组都绘制完了我们家乡的气温和降水图,每位同学在绘制的过程中表现得都很积极。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家乡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请各小组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分析:
1.家乡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几月份?各是多少摄氏度?年温差是多少?
2.家乡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每个月的降水平均吗?哪些月份较多?哪些月份较少?
3.请结合生活体验总结出我们家乡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回答〗(略)
〖学法总结〗
下面请大家自我总结一下如何分析某地的气候特征?
一看气温:夏季(高温?温和?) 冬季(寒冷?温和?) 年温差(大?小?)
二看降水:总量(大?小?) 集中度(夏季?冬季?全年均匀?)
三看气温和降水的配合情况。
课后活动:完成教材P.7879“活动12”要求。
方案②:师生共同绘图与析图活动
活动一:绘图
1.指导学生根据所给气候资料绘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教师先投影出空白的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坐标图,学生准备空白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 坐标图。
2)介绍该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是一年12个月份,纵坐标左边是气温(单位:℃),右边是降水量(单位:毫米)。
3)提供教材P.79“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的气候资料,教学生描述气温曲线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描出12个月份的气温曲线。
4)教学生用柱状图表示降水量多少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描出12个月份的降水量柱状图。
2.指导学生观察所绘的“洛杉矶气候资料”图,掌握使用气候资料图的方法。
1)查找出气温最高月、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2.5℃);气温最低月、最低月平均气温(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12.8℃);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22.5℃-12.8℃=9.7℃)。
2)在图上查出各月降水量的数值,观察各月降水量的特点。首先观察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再计算年降水总量(将12个月的降水量值相加,为400毫米左右,降水总量不大)。
3)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出洛杉矶的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
活动二:析图
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完成教材P.78~79“活动1”内容。
①判断:乌兰巴托和昆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几月份?(乌兰巴托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昆明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各是多少摄氏度?(乌兰巴托最高气温为19℃,最低气温为-23℃;昆明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为17℃)计算出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年较差各是多少(乌兰巴托为42℃,昆明为11℃)
②估算:乌兰巴托和昆明的年降水量。(乌兰巴托约为300毫米,昆明约为960毫米)
③分析: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候差别主要有哪些?(乌兰巴托气温变化大,年温差大,降水量少,主要集中在78月份;昆明气温变化不大,年温差小,降水量多,510月降水都较多)。
④拓展:人们常说昆明“四季如春”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一年之内气温变化小)
课后活动:调查、搜集家乡的气候资料,绘制出气候资料统计图;根据所绘图,分析出你家乡所在地的气候特征。

1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等值线图的阅读方法
能看懂等值线图,并运用等值线所表达的地理含义来解释实际地理问题,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地理技能。等值线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等高(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等压线等。判读等值线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般来说需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确认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了解不同等值线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并加以简单的成因分析;
3)归纳其代表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
在指导学生学习等值线图时,可采用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比较法和图解法来帮助他们掌握的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如等值线图中分析不同等值线弯曲所反映的地理含义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等值线考试题型,因涉及空间想象能力,解题难度较大,可运用图解法和列表比较法进行判读。
图解法:如右图中等值线abc,要判断虚线甲处的地理事物,只要作辅助线并判断中心点①与周边两点②、③的数值大小关系:②、③>①,即可根据不同的等值线来分析出其反映的地理含义。如果是等高线,其含义是地势两边高
中间低,应是山谷(集水线,可发育成河流);如果是等温线,说明该地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方低;如果是等压线,则反映了气压两侧高中间低,应是低压槽等。
比较法:
等值线
中心点高于两侧点
向数值小的方向突出
中心点低于两侧点
向数值大的方向突出
等高线
山脊(分水线)
山谷(汇水线)
等温线
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
等降水量线
降水比附近地区多
降水比附近地区少
等水温线
暖流流经
寒流流经
等压线
脊线(高压脊)
槽线(低压槽)

由于等值线图的判读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教学时,应注意某些判读技巧的运用。如数值判技巧“高大低小”,即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等值线,中心数值的判断(如右图中:10P1214Q16。 又如两点相对差值的判断可采用公式计算法
H=(X±1)×等值差(注:X表示两点之间有几条等值线,加1表示它们的最大相对差值,减1表示它们的最小相对差值)。
2.气候统计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
地理统计图是将地理数据信息采用图像的形式给予形象的显示,它能直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统计图类型很多,主要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坐标统计图,一类是结构统计图,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统计图,均可使用以下方法读图:
1)读图名。了解图中表达的主要内容。
2)读要素。了解坐标图或结构图中表示的各要素。
3)读数据。了解图中各要素的数值分布或变化规律。
本节教材中涉及的气候直方图(年内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是最常见的气候资料表示方法。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地理学习中要经常运用。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最终绘制的图形不同(曲线和柱状),因此应让学生掌握绘制此类图(即统计图)的一般方法。下面是在给出气温资料条件下绘制气温曲线图的主要步骤,可让学生按此步骤完成气温曲线图:
①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②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③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④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气候直方图只是一种最常见的气候统计图,在学习中学生可能还会遇见一些比较特殊的气候资料的统计图(如气候要素点状统计图、气候要素三维统计图等),在教学时可向学生加以展示,并进行简单的读图方法的指导:明确坐标所表示的要素,特别是数值单位要看清;根据“柱子”、“曲线”、“点位”等表示的数字信息进行定量比较与定性分析。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