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7.5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2.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认识极地在空中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4.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5.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材分析

在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地球上,两极地区是神秘诱人的地方。两极地区有原始、严酷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人类进行多种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从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考虑,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这一节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从冰雪世界、独特的野生动物、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等三大方面介绍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主题鲜明,详略得当。其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特例,南、北极地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主要是基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教材在内容处理上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做好“特殊性”和“重要性”两篇文章。而对于南、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则不单独列出,而是用“活动”的形式来展示,作为分析“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的知识铺垫。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寒冷”上。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相对于北极地区(北冰洋),南极地区(南极洲)则显得更为重要。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获得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三则材料分别对应了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的气候特征。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两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8%,但由于距离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几乎没有被人类利用,但将来也许是人类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教材中提到如果南极洲的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洋面将上升约60,由此可分析对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特征和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两极地区的矿藏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南极洲,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既然如此,将来肯定存在着开采和利用的问题。那么,各国之间如何协调、分配,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于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教材用了较大的篇幅,图文并茂地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于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教材中重点介绍了人类南极探险的历程。这里有着许多悲壮而可歌可泣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探险家和科学家为探索大自然而不惜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用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在介绍世界各国在两极地区建立考察站的时候,用“阅读”方式重点介绍了中国的极地考察平台“四站一船”,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在介绍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时,许多地方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这样既能清楚地表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相似性,又能区分两极地区的差异。

三、教学提纲

(一)冰雪世界
1.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
3.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
(二)独特的野生动物
1.两极地区的典型动物
2.野生动物的保护
(三)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
2.建极地考察站的意义
3.中国的极地考察

四、教学建议

考虑到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区域知识和认识区域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设置问题情境,通过追问实现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极地区虽然离学生很远,但其独特性和神秘性使它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中的三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处理时,需要注意挖掘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由于纬度位置高,得到太阳的光热少,气候严寒,降水以冰雪为主;由于蒸发非常微弱,这些冰雪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越堆越厚,形成了今日的冰雪世界。在南极洲,冰雪一方面可以反射掉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由于地势高,又进一步使气温降低。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南极洲储备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同时将煤、铁等矿产资源深深地埋在冰雪下。在寒冷的冰雪环境下,这里保存良好的原始风貌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来探险、考察。
教学导入:
       方案①:热点导入——选取我国南极考察队的相关新闻材料作为问题引子,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在南极建立考察站?为什么要进行极地考察?今天就让我们进入两极地区。
       方案②:图片(或视频)导入——选择能反映南、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或视频)材料,如冰山、北极熊、企鹅等?你们知道这些景观的名称吗?知道它们出现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家乡——南、北两极地区。
       方案③:故事(电影片段)导入——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或电影片段)引发同学们思考:泰坦尼克号在什么地方沉没?为什么会沉没? (触海上冰山而沉没,而这些冰山来源于两极地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带有神秘色彩的两极地区。
       方案④:地球仪导入———让学生对着地球仪,提问: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海陆分布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北冰洋和南极洲,它们是纬度最高的大洋和大洲)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这两个地区。

【冰雪世界】
教学指导:
“冰雪世界”是两极地区最显著的环境特征。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了解这一环境特征并不难,但要知晓这一环境特征的形成则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组织有效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从特殊的地理位置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过程:
       1)观察图7-40 “北极地区”和图7-42 “南极地区”(教师用可多媒体或挂图展示),完成P.60 “活动”。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引导:归纳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应从哪些方面思考?(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然后学生自主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的相关问题答案。得出两极地区的位置特点——高纬;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三大洲包围,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濒临三大洋。活动延伸:南、北极点的方向判断(旗杆影子朝向);极地航线(距离最短)选择等。
       2)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南、北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比较。

纬度特征
经度特征
海陆分布特征
气候特征
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
360°
亚洲、欧洲、北美洲环抱北冰洋
严寒、干燥
南极地区
南极圈以南
360°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南极大陆
酷寒,降水少、风速大
       3)问题探讨(教学难点:小组合作完成):为什么我们称两极地区为“冰雪世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两极地区的“冰雪世界”是一样的吗?
教学活动的关注点:
       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适度引导点拨。如“冰雪世界”与“降水少、干燥”的矛盾(部分优秀学生可能会自主发现);从纬度高进行分析推理(总体上: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冰雪日积月累→ “冰雪世界”);南、北两极地区的差异从海陆分布状况和地势高低入手加以思考等。
       ②由于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比北极地区复杂些,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南极地区的分析上。在完成教材P.63 “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气候影响因素来思考这些特征的形成(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海拔高,气温低;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等)。
       ③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学习的难度,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师应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南极成为世界的“冷极” (比北极地区低),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收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350);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南极的风力比北极更大,有“风库”之称,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高气压中心,产生比北极更大的风力。
课后活动:
       南、北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吗?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那里居民的生存方式。(北极地区长住居民的有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地区无定居人口)
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冰雪世界”,在这一冰雪世界中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自然资源吗? (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巨大的煤炭资源;独特的生物资源)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两极地区这些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

【独特的野生动物】
课堂活动:
       阅读教材图7-47,完成P.65 “活动”内容。
       ①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主要分布着哪些动物? (可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所熟知或了解的极地野生动物,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小结极地生物资源的特点:种类少,数量多)。
       ②极地动物一般都有什么特点?(皮毛厚,脂肪多)这些特点与极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防御严寒)
过渡:
       随着人类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活动的日益增多,以及极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可适当补充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对极地环境的影响),极地野生动物同样也面临着被猎杀和难生存的困境,人类该如何面对这一现象呢?(完成教材活动③,并形成观念:制定法规,保护动物)人类为什么要开展一系列的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活动呢?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教学指导: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活动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南极探险”,引发学生思考:
       ①南极探险难度大吗?为什么? (难度很大,因为环境非常恶劣:酷寒、烈风,有时还有十分可怕的暴风雪,还要战胜高山、深谷、冰裂缝等艰难险阻。正因为如此,人类历经10多个世纪,才踏上南极大陆。)
       ②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要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因为南极洲是人类的科学研究宝地,有未经人类雕刻的原始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甚至涉及每一个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在南极可以获得在其他大陆找不到的异常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2)阅读教材图7-40 “北极地区”、图7-42 “南极地区”和P.67 “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平台”,找出我国已建成的四个科学考察站,并标出其经纬度。说一说他们在分布上有何特点。(教师可适当补充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7 “活动”。
       第①题,教师提醒学生从便于运输、工作的角度加以考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半球的夏季,是南极地区的极昼期,又是南极洲的暖季,外围浮冰范围缩小,便于考察船进入,是南极考察的最好季节。有些融雪的地方,露出湿润的地表。
       第②题:最好能提供地图让学生勾画出:上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 (爪哇海—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极大陆—中山站。
课后活动:
       ①总结:南极洲的世界之最有哪些? ②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或者举办一次科普报告会。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的判读。本节教材中出现的地图均为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类地图的特点,并掌握其基本的读图要领。
       1)经纬线特点:纬线为同心圆,距极点愈近,纬线愈短;经线为直线,由两条对应的经线组成。
       2)方向特点: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任何一地都在北极点的正南方,在南极点的正北方。
       3)距离特点:因经线是大圆,沿经线方向(通过极点)走为球面上的最短距离。北冰洋和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被三大洲和三大洋所环绕,前者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空中交通捷径;后者是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未来空中交通捷径。空中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60活动:
【活动目标】学会运用地图把握区域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了解南、北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
【答案提示】
       活动① 都处于高纬地区,北冰洋在地球的最北部,南极洲在地球的最南端。
       活动②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绕;南极洲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活动③ 90°-当地纬度)×111千米。

P.63活动:
【活动目标】学会运用资料归纳区域气候特征;了解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和资源特点。
【答案提示】
       活动① 南极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位于中纬地区,当时气候湿热,森林茂密。树木被埋藏在地下后形成丰富的煤炭资源。因大陆漂移到达高纬地区,地表被深厚的冰雪所覆盖。
       活动② 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P.65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两极地区代表性野生动物的分布;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答案提示】
       活动① 北极地区有北极熊、海豹、海象、北极狐等;南极地区有企鹅、鲸、磷虾等。
       活动② 极地动物一般能耐严寒,它们依靠厚的皮毛或脂肪来抵御严寒。
       活动③ 不正确 正确(理由略,言之有理即可)。

P.67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感悟我国南极考察的艰巨性。
【答案提示】
       活动① 南极洲的“暖季”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这段时间内有极昼现象,气温相对较高,外围结冰较少,有利于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所以我国南极建站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暖季的2月。
       活动② 由上海出发,经南海过印尼到达印度洋,沿澳大利亚西部南下穿越西风带(或经西太平洋沿澳大利亚东部南下穿越西风带)到达南极中山站。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