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易混淆的中学地理概念

一、自然地理

1、 降水量和水分状况(湿度):水分状况(湿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两个指标决定。

2、 信风和季风:信风的风向固定(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季风的风向随季节变化。

3、 背风坡和雨影区:背风坡属于雨影区,雨影区不仅是背风坡,还包括受到山地阻挡降水

较少的其他非坡面区域,如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都属于台湾山脉影响下的夏季风雨影区。

4、 雨影效应和焚风效应:雨影效应强调降水偏少;焚风效应强调气温偏高。

5、 干热风和焚风:前者指的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后者指当潮湿空气越过高山时,常在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种干燥、高温的气流,这种气流被称为焚风。

6、 降水和降雨:降水的范围大,包括降水、降雨、降霜。

7、 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永久性积雪位于雪线以上,常年积雪,夏季融水最多;季节性积雪一般是冬季降雪(保温作用、杀灭病虫害)、春季消融(缓解春寒)。

8、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质构造主要看岩层的形态,包括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堑和地垒);构造地貌是因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包括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断块山,地堑谷等。

9、 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指的是地表形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地质构造指的是岩层形态。

10、草原和草甸: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温带草原以矮草为主;热带草原以高草为主。);而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

11、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可以简称为副高,其余的不可以用简称。

12、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3、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指的是116°E的地方时。

14、时区和区时: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15、区时和地方时:区时指的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经线不同,地方时不同。

16、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指的是一天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17、地形、地貌和地势: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地势指的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貌:又称地形。

18、地形和地形区:地形区的命名一般是地名+地形,如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19、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的主导成因是风力侵蚀;丹霞地貌的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

20、流纹岩与沉积岩:流纹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是具体的一中岩石;沉积岩是三大类岩石中的一类。

21、页岩与板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板岩属于变质岩(页岩在高压作用下变质而成)。

22、陆地自然带与植被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3、地下水与潜水:潜水是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水,又叫浅层地下水。

24、光照和热量:光照取决于日照时数,日照时数又与昼夜长短、天气状况和海拔高度有关;热量取决于气温。

25、海陆位置和海陆分布:海陆位置强调某地位于沿海(大陆东岸或大陆西岸)或内陆;海陆分布强调某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6、寒流和寒潮:寒流指的是洋流的一类,区别于暖流;寒潮是一种气象灾害,由冷空气(冷气团)过境导致。

27、流水的冲击和流水的冲积:前者指的是侵蚀作用;后者指的是堆积(沉积)作用。

28、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即温差没有季风气候大,降水没有季风气候集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的东岸。

29、洪灾与涝灾:洪灾强调流水的冲刷;涝灾强调积水的浸泡。

30、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作用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31、峡谷和峡湾:峡谷指的是V 形谷的一种,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壳抬升的山区,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湾指的是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

32、天气、气候、气象: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33、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34、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35、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二、人文地理

1、 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生长周期:生长期指的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一般以指候均温≥10℃的天数衡量,一般是基于气候环境而言的,它取决于生物生长对环境的水热要求,水热充足则生长期长,反之则短;生长周期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即一熟),一般来说,水热条件越好,生长周期越短。

2、 商业网点、商业区、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城市

商业网点:把相邻社区的商店联系起来,就可以形成若干个商店组成的商业网点。

商业区:城市中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商业中心:狭义上指的是城市中商业活动集中的地区,包括商业街、商业小区;广义上指的是承担商业职能的城市,又叫商业中心城市。

商业中心城市:要求有充足的货物来源;有广阔的市场;有便捷的交通。

3、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便出现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出现资源短缺或生态破坏。

4、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前者是最大的人口数量;后者是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5、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6、 抚养比和就业比:抚养比是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比总人口。

7、 人口的增长率和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率为正,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增长率为0,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增长率为负,人口数量减少。

8、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称为郊区城市化;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称为逆城市化;人口迁回市区称为再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前提是要先出现逆城市化。

9、 交通运输方式的灵活性和连续性:灵活性强调运输的物资种类多样,适应能力强,通达性高,如公路运输方式;连续性强调不容易因为各种问题而出现中断,连续运输能力强,如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

10、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包括矿产资源;能源除了一次能源还包括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

11、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中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无任何人工加工;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人们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如煤汽、焦炭、核电、水电等,都是一次能源转换成的二次能源形式。

12、铁路运输和高铁运输:通常所说的铁路运输指的是普速铁路,既可以承担客运,也可以承担货运;高速铁路主要是客运功能。

13、原料导向性和市场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太高为原料导向性;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过高为市场导向型。

14、电子装配工业和电子工业:前者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后者属于技术导向型。

15、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灌溉农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16、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三、区域地理与地理信息技术

1、 3S技术的区别: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工作对象是点;RS和GIS的工作对象是面;RS是视力的眼神,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对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即"想"。

2、 欧洲西部和西欧:欧洲西部包括北欧(54°N以北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冰岛等)、西欧(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岛屿)、南欧(三大半岛及岛屿)和中欧。

3、 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前者是巴拉马运河以南的区域;后者指的是美国以南的国家和地区。

4、 东北三省、东北地区和东北平原:东北三省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东北地区除了东北三省之外,还有内蒙古的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东北平原由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

5、 北美地区与北美洲:北美洲指的是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

6、 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指的是巫山(长江三峡)以东的长江沿江平原,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7、 东南丘陵与江南丘陵:东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的江南丘陵以及武夷山以东的浙闽丘陵和南岭以南的两广丘陵。

8、 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四川盆地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像一把扇子斜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

9、 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南亚次大陆指的是南亚地区的大陆部分(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南亚地区还包括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屿、群岛。

10、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属于亚洲三大半岛之一;马来半岛是中南半岛向南延伸的部分,起自克拉地峡。

11、华北平原和华北地区:华北平原指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的区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华北地区一般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12、西北地区的范围:自然地理所说的西北地区指的是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的区域;人文地理所说的西北地区指的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

13、金沙江、川江、荆江、扬子江:都是对长江部分河段的称呼,青海玉树至四川宜宾称为金沙江;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称为川江(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又称为峡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称为荆江;江苏扬州、镇江一带的干流古代称为扬子江。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