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B、C区导游讲解词
现在我们从古城的台城旧志景区到运河街市景区参观。这两个功能区,又称老街区,是台儿庄历史上最繁华的街区,从明朝末年到民国初期,一直是古城的文化商贸中心。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这里是战斗最激烈、双方伤亡最为惨重的区域。战后,历经了几百年的古朴建筑,十有八九被战火摧毁,人们在废墟上重新修复的商铺和民居,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二战遗迹。如果说,我们在台城旧志景区领略的是大户人家气派的豪宅,在老街区,感受的则是战争与和平彼此消长的沉重。
至尊桥
这座桥是在古城一座老桥的旧基上重建的,在寻访老桥的名字时,没有人能够回忆起来。该桥建成之后,古城管委会的负责人陪同陈伟市长来检查,陈市长步上桥头,举目四望,发现在这个位置上,能够看到周围的九座桥,而桥下的这条河,连通着五条水巷。陈市长说:"这座桥,是一个重要景点啊!你们看,五河汇一水,一眼望九桥。这'五水'和'九桥',含有'九五之尊'的天机。古人认为,九在阳数中最大,有至尊之意,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在封建社会,'九五至尊'只能为皇帝所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人人都有享受'至尊'的机会。这座桥,就叫'至尊桥'吧。"
至尊桥北通大衙门街和箭道街,南达船形街,是古城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观景台。站在桥上,能够领略到"九桥尽收双目中,五河汇入一水间"的壮丽画面。
船形街
前面的这条街是船形街。
船行街长110米,中间宽60米,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风顺"。
台儿庄因运河而兴,在晚明和整个清代,一直是运河重镇,漕运枢纽。康熙和乾隆皇帝分别六下江南,来回都要经过台儿庄,先后通过了二十四次龙船。有清一代,江南才子赴京赶考,台儿庄是必经之地。北方和西部其他省份的才子,在北京会试中考取了进士,如果派到南方做官,也必须经过台儿庄。朝廷每年从南方运往北京的400万石漕粮,也是从台儿庄经过的。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至清朝同治年间,每年经过台儿庄的船只,有万艘之多。
船,与台儿庄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如此多的船只从台儿庄经过,才使得台儿庄成为"天下第一庄"。
这条船形街,又名船形广场,在寸土寸金的古城,街巷都非常狭窄,在这里兴建一条宽广的船形街,是台儿庄人对过往船只的祝福。这条船形大街,座落在流动的水上,两头各有一座大桥,象征着这艘巨船在运河上云帆高扬,驶过一个个繁华城市,把财富和好运,带到大江南北。
船形街西侧是天后宫,不远处还有金龙大王庙,有海神与河神同时保佑,经过台儿庄的漕船和商船,平安吉祥。许多旧河道清淤时,往往清出沉船。前不久我们清理这段400年的运河故道时,往下挖了七八米深的淤泥,没有发现沉船迹象。所以有人说,台儿庄是吉祥之地,平安之地,南来北往的人,来到台儿庄,心地自然变好,在这段运道上,放心行船,无忧无患。在此,我祝愿各位游客,来船形街走一趟,从此云帆高扬,风顺水顺,求财得财,求福得福,求子得子,求学得学,一生平安,世代富贵。
现在的船形街广场,主要展销枣庄地区的名优特产品和手工艺品。
天后宫
这座正在恢复建设的天后宫,是目前我国内地同类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原建筑于清朝初年由福建商行集资兴建,建成后成为福建会馆。在整个清代,天后宫香火旺盛,不仅是福建商人的家园,也是所有过往船家朝拜的圣地。不幸的是,这座神圣的庙宇,毁于1938年的战火。今天重建的天后宫,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为二进庭院格局。有正殿、配殿、前后厢房、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80余间,是一处独具风格的建筑群。这座建筑,脊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抱厦屋面,线条舒展流畅,木雕精美,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之外,其它建筑均为清水墙、小灰瓦,彩绘点染,雕梁画栋,朴素中透出金碧辉煌。
天后又称天妃、妈祖、海神娘娘,是船家的保护神。相传,天妃是五代时期闽王兵马使林愿的第六女,公元906年3月3日,生于福建省湄洲岛,因降生后不哭不叫,取名"默"。幼时就神通广大,能乘席过海。二十岁那年,升天化为海神,护佑航船安全。妈祖信仰最初在福建流行,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海神崇拜,清朝初年传到台湾。内陆供奉天后的庙宇不多,台儿庄有天后宫存在,是闽商在运河流域从事经商活动的见证,也是妈祖信仰在运河沿线传播的见证。这一民间宗教建筑,折射了当年台儿庄舟船云集、经济繁荣的盛况。
月河街
这条街是月河街,是台儿庄最繁荣的古街之一,她记录了这座沿运古城400年的沧桑巨变,沉淀着中华民族由兴盛到屈辱再到伟大复兴的历史。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京杭大运河改道途经台儿庄,使这里成为国家漕运枢纽,台儿庄也随之由乡村变为城市。朝廷的投资和商人资本的流入,台儿庄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城市功能完备的运河商贸重镇。17世纪初期,形成了月河街、顺河街、丁字街、大衙门街等商业集中区。这些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旅云集,被誉为"河道帆樯如林,两岸货物山积"的财富集散之地。康乾盛世"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的景象,至今为人称道。
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所剩无几,但是,古运河北岸的顺河街、月河街、丁字街等街巷地基,仍然保存完整。在重建这些古商铺、古民居的时候,有着实实在在的历史依据,使得重建的古城几乎是历史的重现。
这些古街巷、古民居顺河而建,布局灵巧而不失庄严,参差蜿蜒,错落有致,体现了台儿庄古城"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杂而有序的建筑风格",这多元文化特征,给人无穷回味。
月河街长280米,位于台儿庄月河北岸,故名月河街。街道与码头相通,过往船只靠岸后,船家通过码头上岸,补给生活用品。因此,月河街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发挥着为过往船只提供服务的功能。在清末民初,月河街上有商铺四五十家,多为酒店、青楼、当铺、竹条店、绳索店等商铺。建筑格局以二层为主,抱柱出厦,店面临街,住宅临水,商居和谐统一。
闸官署
这是按照明代规制重建的闸官署,是管理闸务的朝廷命官的官邸。
作为明王朝经济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原先走的是徐州,其中330华里是借黄行运。在鲁南、苏北河段,不断受到黄泛侵扰,运道经常阻塞。嘉靖年间,黄河在徐州、沛县屡次决口,导致停航。为解决黄泛问题,一代有识之士,向朝廷建议开挖途经台儿庄的泇运河,以避黄泛。从嘉靖到万历,历经三个朝代,前后有十几位大臣上书开泇,最后得到万历皇帝的恩准。万历三十二年,开通了260里泇河,京杭大运河由"借黄行运"途经徐州,改为"避黄保运"途经台儿庄,黄河之险不再给漕运构成威胁。在开泇问题上,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三人,几乎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被尊为"开泇三公"。泇运河开通后,粮船北上,南北方物资交流必经台儿庄。万历三十三年,泇河开通的第一年,三分之二的粮船由台儿庄北上,行船8022艘,到第二年的八月,从这里经过的船只已经达到7700多艘。明清两代,每年运粮达400万石以上,漕船经过万余艘,加上来往的快船、马船及各种民船从此经过。为了保证水源,漕河官员开动脑筋,在泇运河上游建设了八处船闸,有效地解决了微山湖水流失的问题。为加强管理,朝廷在台儿庄、顿庄、万年、德胜四闸设立了闸官署,各设闸官一名,分领其他四处船闸的闸务。八闸各设闸夫30名,后又在六里石增加闸夫30名,总计270名。清代基本沿用明代管理制度,除闸官、闸夫外,又增拨了官军兵马守护,兼管当地的社会治安。
重建的闸官署设计为泇运河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介绍"开泇三公"的功绩,并通过他们的奏折,展示奏折的历史沿革和在运河开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彭启饭店
彭启饭店源于乾隆皇帝在台儿庄享用的鹿腿宴。
相传,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御厨知道乾隆皇帝喜欢吃鹿腿,特意带了一条。可是龙船离京不久,善于烹饪鹿腿的御厨得了风湿病,四肢红肿,不能下厨。其他厨师,没有烹饪过鹿腿,害怕做不好被指为欺君之罪。为此,皇帝很是不悦。龙船到达台儿庄,随从打听到,聚奎园饭店有个叫彭启的厨子,技艺高超,于是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会不会烹饪鹿腿。彭启虽然没做过鹿腿,可是悟性好,回答说保证把鹿腿做得可口。随从把鹿腿交给彭启,彭启发现,因为这条鹿腿存放的时间太长,已经有了异味,弄不好,做出来的鹿腿会臭气熏天。凭着自己的悟性,彭启先把鹿腿放到水沟里泡了两天,让渍泥吸走了异味。然后,用黄泥封上带皮的鹿腿,在木炭火上烤熟,揭去皮,再用烹饪獾肉的方法,做成既没有腥臭气又恢复了自然香味的鹿腿宴。乾隆皇帝吃后大悦,当即恩赐他"彭启饭店"御扁一块。有了皇帝恩赐的御匾,彭启就从聚奎园分出来,在月河街上开了自己的饭店,专为南来北往的商客烹调野味。
兰婷书寓
兰婷书寓是清代的一座高级青楼。古人出于流动人口的生理需要考虑,开设这样的业态,用"书寓"命名,既见出当时的文化品位,也体现了古代青楼不完全是卖淫场所。
台儿庄青楼的兴起,与运河漕运带来的商贸繁荣密不可分,泇河开挖之前,台儿庄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随着京杭大运河取道台儿庄,这里发生了由庄到镇、由镇到城的变化。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船只要在台儿庄等待过闸,大量外来人口聚集台儿庄,使得台儿庄靠着运河之利迅速繁荣。大量暂住人口的需求,催生了台儿庄的青楼文化。在康乾盛世,台儿庄拥有各类青楼37家。
青楼文化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是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心中滋生出的残缺之美,是从被扭曲的人格中绽放的苦涩玫瑰。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允许甚至鼓励青楼存在,贫富差别的经济结构又把一部分有灵性的女子逼进青楼,她们接受了最下贱的身份,人性之善却没有泯灭,追求真挚爱情的理想又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出入于青楼的男性,又不乏来此寻找真爱的情种,他们之中,既有官员、商贾,也有艺人、儒生。这些人与青楼女子之间,既有肉体交易,也有精神的交流,卿卿我我之间,激发出超常的创造力,床第之上,还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欣慰与感叹。作为以卖身为生存手段的青楼女子,身份是低贱的,但人性却是与常人相通的。在她们的精神深处,保存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高贵成分,如同情、怜悯、忠贞、义气、爱国、奉献,等等。这样,在正人君子认为最下流的场所,却孕育了进入主流文化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精神史上,与青楼有关的高雅文化和庄重文化不胜枚举。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杜牧,宋代大词人柳永、辛弃疾,为青楼女子写下的诗篇,成为光耀青史的艺术大品,不仅拓宽了人们的精神空间,而且提高了汉语的表现能力。明代文学家兰陵笑笑生,也受到青楼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晚明繁盛的青楼文化,就没有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而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北大教授孔庆东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作,有三成源自青楼。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台儿庄兰婷书寓是东西文化、南北文化的交会之地,是文人骚客展示才艺和放松身心的场所。它是历史的存在,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事实。今天,我们恢复这座建筑,并不是恢复当年的业态,也不是对当年的灯红酒绿津津乐道,而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展现当年曾经存在的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台儿庄当年的繁华。
重建的兰婷书寓,设计为青楼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以文化学视角,采用俯视的方式,展示已经逝去却留下精神价值的青楼文化,客观而有分寸地展示明清和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风尚,折射台儿庄的经济繁盛和包容胸怀;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展示青楼文化所激发的文学成就,使当代人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和终极关怀。
保寿堂
保寿堂始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由地方药学
王仲芳为书圣王羲之53世孙。台儿庄王氏始祖为太公王羲之,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山东临沂和台儿庄三地。据考证,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羲之的50世
保寿堂以卖药为主业,并不唯利是图。相传,有个年轻妇女,想买毒药把婆婆毒死,因为婆婆虐待她。王仲芳劝她说:你如果把婆婆毒死了,官府一定破案,而且认准就是你。你毒死了婆婆,自己搭上一条命,还给你娘家带来耻辱,这样做太得不偿失了。我告诉你一个慢性杀人的办法:用毛芋头蘸白糖给你婆婆吃,一百天之后,会慢性中毒死亡。这样不动声色地杀人,官府没法破案。
那个年轻妇女依计而行,开始实施慢性杀人计划。
两个月之后,小媳妇来找王仲芳,说她不想毒死婆婆了。因为婆婆对他太好了,就像自己的亲生母亲那样好。这样好的婆婆,哪能让她死呢?她问王仲芳有没有解药。
王仲芳出的这个"药方",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毛芋头蘸白糖,是一种美食,吃一辈子也不会中毒死亡。他不动声色地让那位妇女改善了婆媳关系,救了两条人命。
在台儿庄,文、医不分,有"秀才习医,和泥拓坯"的说法。王氏后裔受家风熏染,酷爱书法艺术,习练方式在鲁南地区有较深影响。许多书法爱好者,潜心练习,养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书风"。目前,枣庄地区有全国书协会员60多人,占全国书协会员总数的5%,与王羲之的家风有一定关系。
会宾楼
这座建筑为会宾楼,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河北沧州商人苗睿澍建造,是当时台儿庄最高档的酒楼,也是当地富豪和过路商旅宴请宾客的首选之处。该楼以烹饪鲜活海产品见长,兼营运河船民宴。特点是原料丰富,刀工细腻,清油勾芡,造形优美,口味新鲜。餐具选用中陈郝点彩白瓷,菜品色香味俱全,把饮食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会宾楼在大战中被夷为平地,现在原址恢复原貌。
胡家大院
这座建筑为胡家大院,系房主胡化营的祖父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经商时所建,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是大战中幸存不多的古宅之一。三间门市铺面,经营蒸笼、扁担、竹筐、筛子、竹筢等竹货,生意红火。由于战火及运河改道,竹条生意逐步萧条,成为普通民居。现稍加修缮,设计为文化展示区。
胡家大院前后两座瓦房,北面为单层临街门市,抱柱出厦,南面临水的是双层堂楼。门房与楼堂之间是长形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东西厢房。院内青石铺路,室内青砖拼地,房上杉木横梁,楠木楼板,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月河街南侧遗存下来的建筑,均傍河而建,前有临街店铺,后有运河码头,建筑风格"顺天然、亲人和",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壮观沉实,又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灵巧秀美。
道升酒坊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考古资料证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就有了人工酿酒。夷狄、杜康造酒的传说,成为历代文人武士饮酒时的佳话,与酒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汗牛充栋。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诗句,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常吟不衰。台儿庄因运而兴,明清鼎盛时期,城镇居民达万余户,外来人口15万之多,各类酒坊十几家,外地生产的各种美酒,也通过运河汇集到台儿庄销售,一时间,各类酒肆、酒店不计其数。由此而兴盛的酒文化,带有明显的运河特色,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道升酒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兰陵酒厂在台儿庄设立的门户酒坊。该酒坊在台儿庄公开展示兰陵美酒的酿造工艺,意在与其他酒坊争口碑,扩大兰陵美酒的销量,挤占滕县、峄县的烧锅酒。事实证明,这一招的确灵验,道升酒坊一开,兰陵美酒通过运河销往南方的数量,提高了五倍以上。
早在商代,兰陵一代就盛产美酒,战国时期,后圣荀子两度出任兰陵令,为兰陵美酒注入了文化内涵。1915年,兰陵乡绅
重建后的道升酒坊,规划设计为运河酒文化馆。在这个展馆里,通过再现酿酒作坊与酿酒流程,介绍酒的成因与发展、酒的习俗与信仰,展现异彩纷呈的运河酒文化。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北京至杭州的沿运城市通过水路连接起来,人员、货物、信息、资金流动空前通畅,给沿运城市带来了经济繁荣。台儿庄作为运河中段城市,因为流动人口激增,饮食业空前繁盛,晚明至清一代,各地名酒通过运河汇聚台儿庄。其中,德州的罗酒、露酒、卢酒以及河北的沧酒,扬州的木瓜酒、湖州的浔酒、浙江的绍兴酒、金华酒、镇江的百花酒、无锡的蒋氏酒、苏州的三白酒,遍布各大酒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运河酒文化。
因为有了道升酒坊,来这里喝酒、聊天、谈生意的人,络绎不绝。相传,最早在酒坊掌管门面的,是一位王姓的兰陵老者。这位老人和蔼可亲,虚怀若谷,处世练达,经常为人释疑解惑。一个年轻人,准备外出闯荡,离家之前,请求这位长者给他指点迷津。老人没说话,提笔为他写了三个字:不要怕。这位年轻人在外闯荡多年,时刻想着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甚至不怕灭顶之灾,终于获得了成功。中年之后,落叶归根。走进台儿庄城门,回顾半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心中五味杂陈。他没有先入家门,而是去了道升酒坊。这时候,当年送他"不要怕"箴言的老人,因年事已高回兰陵颐养天年,临走时留下一个信封,告诉继任者,等到那个外出闯荡的人回来时,就把这个信封交给他。年轻人诚惶诚恐接过来,取出一看,这三个字是"不要悔"。前后几十年,这六个字成为他的人生箴言,使这个有所作为的人,年轻时面对复杂情况不害怕,年老时对过往行为不后悔。在此,我也提醒各位游客,记住这"人生六字箴言",年轻时不要害怕,年老时无怨无悔。
郁家码头
郁家码头建于明朝末年,为装卸货物的私人码头。
郁家为台儿庄清初四大家之一。因运而兴的台儿庄,至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郁、台、花、马四大富户。
郁家借助运河漕运的发展而兴盛,其先祖在从事北粮南运时,从南方带回丝绸、茶叶等商品,在台儿庄销售,生意日渐兴隆。后来设立商号,名曰"老诚茂",主营粮食和南方杂货,兼营住宿、饮食、洗浴等20余个店铺。郁家做生意,讲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当时的斤两换算单位是十六两为一斤,郁家族长教导站柜台的晚辈和雇员,古时候的计算方式是每斤13两,因为天上的北斗星由7颗组成,南勺星由6颗组成,7加6为13,做生意如果缺斤短两,老天会惩罚他。后来,又加上福、禄、寿三星,一共16两。做生意的时候,少给一两减福,少给二两减禄,少给三两减寿。这种说法也许具有迷信色彩,但是在客观上培养了郁家后人的敬畏意识。因为郁家的口碑好,生意越来越红火。在经营店铺的同时,又置买了大量土地,建造住宅、仓库、码头,成台儿庄四大富户之一。至今,台儿庄还流传着"郁半街,花半营"的说法。
雍正年间,郁家受到诬陷,朝中透出口风要进行查办,族人四处避难。乾隆二年(1737年)冤案得以昭雪,但由于后来燕、尤、赵、万四大家崛起,取代了清初四大家,洗去冤屈的郁家,没能恢复当年的辉煌。尽管如此,郁家的家风却代代相传,并越过家族,在整个台儿庄商界形成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传统。郁家的后人,有一支迁到上海,从事药物经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父亲郁元英,在上海经营药物生意,始终保持着当年的家风。
2008年,郁慕明主席来台儿庄考察,拜祭抗日将士,同时,来此寻根问祖。
顺河街
这条沿河老街名叫顺河街,北接丁字街南哨门,南至小南门,全长
驳岸
这段古驳岸,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历经300多年的水工设施,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这段保存至今的驳岸,台儿庄运河才被被誉为"活着的运河"。2006年11月7日傍晚,陈伟市长就是在这个地方,以他穿越历史、俯瞰世界的眼光,发现了重建台儿庄古城的依据,并当即叫停这里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在这个意义上,这段古驳岸,不仅见证了几百年运河的沧桑,也为古城重建立下了功劳。
顺河街恢复建成后,这里主要经营运河船民宴及地方名吃,让游客在饱览古运风情的同时,品尝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特色美食。
新关帝庙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台儿庄做生意的山西商人,为祭奠山西圣贤关公,集资修建了关帝庙,作为山西会馆,为山西人提供议事的场所。因城内原有一座关帝庙,这座关帝庙取名为新关帝庙。新关帝庙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几经修缮,成为台儿庄最大的庙宇之一。每年
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战中,新关帝庙是第31师师长池峰城的前沿指挥所。因为是国军重点坚守的地段,新关帝庙的部分建筑得以保存,为大战重要遗址之一。
现在原址恢复建设的新关帝庙,保留了一处原始建筑。这处建筑的规划设计功能是,介绍关公生平事迹,展示武圣人信仰、武财神信仰及庙会文化。结合台儿庄大战的内容,展示大战遗址,介绍大战的惨烈及池峰城将军的生平。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
爆发于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不畏强敌,誓死抵抗,敌我双方轮番肉搏拼杀,血战16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台儿庄,这座运河岸边的美丽小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参加台儿庄战场清扫的第27师兵站少尉别志南,在《清扫战场》一诗中写道:"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取得的胜利。参战官兵面对凶恶残暴、装备精良的敌人,英勇作战,喋血赴死,其英勇壮举惊天动地、泣鬼神,绽放出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芒。台儿庄战役中,先辈们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高贵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大局意识,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大战胜利之后,
臧克家写到:"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东风吹罢,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郁达夫写到:"一寸河山一寸血。台儿庄,响亮的名字,鲜血铸就。"
冰心写诗赞道:"台儿庄,你这美丽动人的名字,你这被鲜血染红的村庄,用白骨砌成的堡垒,你是何等的光荣和伟大!"
外国记者对台儿庄大战的意义,给了高屋建瓴的评价。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写到:"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台儿庄大战遗址区,保存了 53处二战遗迹。这些战争遗迹,是全世界唯一大面积保存二战遗址的区域。这昭示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见证,差点被上海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拆除。因为陈伟市长及时发现、叫停,才保住了这些不仅成为文物、而且上升为符号的人类文化遗产。正是有这些遗迹的存在,台儿庄古城建设才拥有了沉重的历史根基。
我们准备投资1.5亿元,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在大战遗址区,将完好保存大战遗留下来的弹孔墙,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在雕塑区,将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集中再现当年的悲壮场面;同时,建立台儿庄大战日记纪念馆,搜集中日参战将士在大战期间写的日记,表现我军将士为了民族生死存亡,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侵略战争带给中日两国人民的灾难。纪念馆采取最先进的展示手段,让游客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公园建成之后,将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以战争遗迹为依托的二战纪念公园。
丁字街
丁字街始建于明朝万历末年,清朝咸丰七年重建。这条街刚建成时没有名称,后来,在这里经营或居住的商人、士绅,为了保护财产安全,出资在东、西、南修筑哨门三座,哨门内东西、南北两条街呈丁字形分布,故名丁字街,俨然一个"内城"模样。
丁字街地面有青石板铺路,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铺以两层建筑为主。前为门市,后为作坊和住宅,抱柱出厦。南北走向的店铺以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为主,立面饰女墙及壁柱,线脚丰富,屋顶及内部为鲁南传统民居特征。这类建筑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受中兴公司设立在台儿庄办事处的建筑风格影响。大战之前,丁字街商铺多达45家,其繁华程度为当时台儿庄之最。
在重建古城时,没有按照战前的建筑布局恢复,在东侧兴建的大战遗址公园,西侧为复兴楼前广场。
中和堂
中和堂坐落在丁字街南首路东,由滕县中和堂药栈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派邱德法来创办的分店。经营鼎盛时期,有17名从业人员,是台儿庄百年老字号的中草药店。当年,中和堂药店人员之多,分工之细,药品之全,居台儿庄城各药店之首。
中和堂的创始人
中和堂除了出售中药饮片,还配制多种中成药。知名的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木香顺气丸、冰硼散、拔毒散、太乙膏、化毒丹等。当时的中和堂门庭若市,顾客盈门,一片繁忙景象。"中和堂"店名一直延用至今。
在大战期间,中和堂是新关帝庙的屏障,敌我双方为争夺这座建筑,付出了惨重代价。据当地一位老人回忆,战后,他逃难回来,看到中和堂的断壁上,贴着几块炸飞溅到上面的人皮。
德和祥
德和祥与中和堂隔壁,建于1938年10月。时为日伪军占据台儿庄之后,原中和堂营业员张玉昆、张荫久等人在中和堂旧址重建的药栈。德和祥与中和堂大致谐音,门面豪华。中和堂只得在其隔壁另行设店,二店生意平分秋色。
复兴楼
1938年春,中国军队众志成城,共同对敌,我们以三万将士的生命为代价,取得了大战的胜利,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这场战役的胜利,震惊中外,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扭转形势的地位。经此一战,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声援,增强了我们必胜的信心。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复兴楼位于台儿庄古城平明湖中央,是台儿庄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规划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共七层,总高度45米,楼体高38米。"七"是中华民族的幸运符号,"38"代表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45"代表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在复兴楼西北侧,建有交流桥,寓意两岸的交流与沟通。
楼体自下而上依次反映历史的渐变与对比。复兴楼的外部设计,采用斗拱展现历史的渐变,分别采用唐朝至清朝的斗拱设计风格。内部楼梯设计为大运河造型,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通过实物、数码影像和图片,自底层到顶层,分段展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
复兴楼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哈佛大学博士、亚洲大学校长
在复兴楼附近,正在建设的中华海峡两岸交流暨国共合作纪念馆,用来展示两岸交流的历程和国共合作的成果,介绍台儿庄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国内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历史作用。
北清真寺
我们看到的前面那座建筑是台儿庄清真寺,俗称北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台儿庄运河通航之后,各地回民开始来台儿庄经商或定居,原来的清真寺不能满足回民朝拜的需要。清乾隆七年(1742年)对原清真寺进行扩建,扩建后的清真寺宏伟壮观,蜚声鲁南苏北。
台儿庄大战时,中国军队第2集团军31师186团指挥部设在这里。由于清真寺离北大门最近,建筑物高大坚固,又是进攻城里的必由之路,因此成了敌我争夺的焦点,双方曾在这里拼死争夺,拉锯战打了七天七夜。
台儿庄大战使这座清真古寺遭到严重破坏。战后的清真寺,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寺中的4株古柏,有两株化为灰烬,幸存的两株,主干上弹孔遍布,弹头、弹片依稀可见,成为日军侵华罪行的见证。游人至此,无不止步,仰观古柏风采,缅怀抗日将士。西小讲堂弹痕累累,弹痕特别密集的80平方厘米砖墙,于1988年10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去陈列。
清真寺是台儿庄大战的主要遗迹,也是二战期间保存为数不多的完整遗址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曾亲身参战的覃(读qin)异之,孙连仲总司令之女孙惠淑,池峰城之子池浩,先后前来瞻仰。覃异之先生还即兴赋诗一首:
垂老来游旧战场,弹痕布满寺门墙。
当年炮火纷飞地,今日新楼鱼米乡。
××桥
现在我们又来到大衙门街,沿着这条街,领略台儿庄城区的水工设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洪水走廊,地势低洼。按说,在古代,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地方筑城。可是,因为泇运河的开通,台儿庄成为京杭大运河中段的漕运枢纽,必须在这里筑城。聪明智慧的古人,用筑高台、开水街的方式,解决了地势低洼的问题。战前的台儿庄城区,有18个大水汪,14华里长的水街水巷,是名符其实的东方水城。
在重建古城时,有人建议只恢复当年的地上建筑,不要恢复水街水巷。陈伟市长认为,在城区拥有水街水巷的,欧洲只有威尼斯,东方只有台儿庄。这东西两座城市,反映了人类趋利避害、利用自然的智慧,这样的水工设施和景观,必须恢复。现在,游客通过恢复后的水街水巷,可以乘船到达古城的任何一个地方。
水街水巷密集,必须有相应的桥梁,使行走在陆地上的人不受水街水巷阻挡。所以,在台儿庄,出资修桥成为一项公益事业,也成为衡量某些人品位的标志。有人附会说,来台儿庄做生意的人,如果没有花钱建一座桥,不会发大财。大户人家不花钱建起三座桥,富贵不会超过百年。想考取功名,既富又贵,必须在三年内连建九座桥。可是,有的人,尽管有钱,却没有建桥的契机和位置。所以,在台儿庄,建桥需要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台儿庄出过清初四大家、康乾四大家和清末四小家,富裕都没超过百年,因为他们都没有建九座桥的机遇。这里还有一个说法:"建桥积德,拆桥损寿。"1938年春天,日本人炸毁了台儿庄的十几座桥,恶有恶报,被我们打得一败涂地。这虽然是附会,却折射了台儿庄人的善恶观。
酒吧
南侧是临水酒吧区,引进千里走单骑等知名品牌来此经营。酒吧临河而建,可以隔岸对歌,船岸拉歌,让游客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中尽情品尝茗茶佳酿,置身欢歌笑语之中,享受运河古城的时尚生活。
箭道街
箭道街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南接大衙门街,北至小北门,长375米,宽6米,左有泰山行宫,右有参将署。参将署在大衙门东墙外设箭道,专供弓箭手习射练武之用,箭道街由此得名。清王朝灭亡之后,箭道街改成商贸街,民国初年,这里店铺林立,生意兴隆,街中车水马龙,两边店铺林立,格外繁闹。抗战时,街北端及两侧是敌我双方拼杀的场所。战前,箭道街上的吕祖庙,香火旺盛,大战没几天,这座道教建筑就被日军炮火炸成平地。随着战事的激烈,日军不断往下投弹,最后把庙址炸成一个水汪,人们把这个水汪叫做"鬼子汪",后来以讹传讹,说成"龟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台儿庄镇政府进行城区改造,填平了龟汪,把箭道街改建成欧式商业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