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运河奏疏展馆解说词

惠泽万代

——台儿庄古城运河奏疏展馆解说词

 

大门口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台庄闸官署旧址,规格为一层官式建筑,由门厅、西厢房、北大厅、东廊道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始建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目前设置为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我们将通过该馆,以陈展和讲解运河奏疏的形式,向您讲述台儿庄运河的故事。

(台儿庄运河原名河,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通试运行,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正式通航,为三千里京杭大运河中东西走向最长的河段。水流急、落差大,明清时期曾设有八座船闸,有"闸河"之称。1958年以后,国家重修微山湖口以下河段,一度改称为韩庄运河,与新开通的湖西航线并称为京杭运河苏鲁航道东、西线。但随着台儿庄古城的声名远播,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更加认同"台儿庄运河"这个称谓。)

"山东第一闸"碑

当年的台庄闸就位于大家身后的古运河上,它是北上进京漕船由江苏驶往山东时通过的第一道船闸,因此被称为"山东第一闸"。大家看到的这块"山东第一闸"碑是乾隆二十八年,漕运总督杨锡绂所立。原石碑已毁,现为仿制品。

"平"牌坊

运河改道台儿庄之初,国家规定南来的漕船必须走泇河经台儿庄入京,返程时依然走黄河运道,因此通过台庄闸的船只都是自下游而来,河弯水急,落差又大,非常危险。(元人贡奎曾作《渡闸行》诗一首,云"新河十里分三闸,闸系水奔河势狭。万艘昂昂拥不前,我愁渡闸如渡峡。"如此险境,自然让闸官寝食难安。传说乾隆皇帝二下江南过台庄闸时,就受到过惊吓,为此还害了一场病,他行宫所在的兴隆桥村因之也便有"惊龙桥"之称。)所以,为保佑船只安全过闸,闸官署门前的牌坊上便题有"升平"二字,这跟今天过境道路上"一路平安"的问候语非常相似。

下面请各位游客随我走进运河奏疏展馆。

门厅前

门前的这幅对联"闸小锁千里,身微系万家"表述了闸官的重要性。明清时期的闸官是专责闸务的官吏,掌各闸储泄、启闭之事,虽无品第,却攸关漕运安危,"官小责重",因此其人事调整都要经漕运总督亲自把关。

门厅-闸官简介

闸官俗称"闸夫头",最早出现于元代。作为运河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一类,闸官要与林林总总的过闸人员和运河上的帮会组织打交道。旧时,台儿庄运河一带主要是受安清帮的控制。晚清时代,政治日益腐朽。安清帮就与闸官署的官吏相勾结,欺凌盘剥不加入帮会的船民。但船民加入帮会后,一旦过闸时出现麻烦,帮会也会一手打典妥当。

这里摆放的是闸官使用过的骑乘用具,有马鞍、马镫等。

 "重修台庄闸"残碑

台庄闸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总河侍郎李化龙主持开通泇河航道时设置的。自建置以来,尽管先后于康熙十八(1679年)年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两次重修,但仍有安全隐患。乾隆九年(1744年),在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漕运总督班第的主持下,再次大规模重修台庄闸,彻底解决了存在问题。至此台庄闸百年无忧。重修这一年刚好是清朝建立100周年。

三公像

我们面前的这尊塑像叫做三公像,从左向右依次是舒应龙、刘东星和李化龙。曹时聘《泇河善后事宜疏》最早将他们作为开辟泇河的三大功臣并提,后人因此称三人为"泇河三公"。三公对台儿庄运河的开辟功不可没,为纪念他们,古城重建时,我们便在闸官署中塑造了"三公像"。

东廊道

东廊道墙壁上镌刻的是明代总理河道曹时聘的《泇河善后事宜疏》,它上奏于万历三十四年,此时泇河260公里河道已经全线通航。这本奏疏的议题是泇河的管理,具体说就是请求在台儿庄设置邮驿、兵巡、河官、公署等管理机构。万历皇帝接过奏折后欣然应允,当即由扬州道下设台庄巡检司,领泇运河河务,兼管地方治安,继之设县丞署、守备署。台儿庄也得益于这本奏疏,成为运河重镇、老峄县的经济中心和次政治中心,一跃崛起为"天下第一庄"。

在《河善后事宜疏》中,曹时聘首先肯定了开凿河的重要意义,即"从前之效可现,此后之永赖可期"(第一块板第16行)、"咽喉顺利,国脉疏通"(第一块板第17行)。然后表彰了三公的功绩,即"舒应龙创开韩家庄以泄湖水而路始通"(第一块板第25行)、"刘东星打开梁城、侯先庄以试行运而路渐广"(第一块板第26行)、"李化龙上开李家巷、凿郗山石;下开直河口,挑田家庄。殚力经营,行运过半而路始辟"(第一块板第28行)。再次,他指出了面临的问题,即"有岁修之工须得官府料理,有出没之盗须得官府弹压,有岁运之舟须得官府催债"(第二块板第18行)。最后,他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即"于万家庄建驿"(第二块板第22行)、"设管河通判一员"(第二块板第23行)、"巨梁桥、侯先庄、万家庄等闸应设闸官、闸夫"(第二块板第44行)、"于峄县台家庄添设巡检一员、弓兵四十名"(第三块板第26行)。

西厢房北墙-前言

台儿庄运河史称泇运河,系明万历年间为避黄河运道水患而开。从隆庆三年(1569年)首倡开泇之议,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开泇济运各项工程相继完工,前后历经30多年。

泇运河使南北漕运畅通的同时,成就了台儿庄古城。在泇运河的开挖和维护过程中,河漕大臣通过奏疏向君王进言献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本馆通过明清河漕大臣有关泇运河的奏疏,向人们讲述台儿庄运河的历史。

西厢房西墙-奏疏简介

奏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僚向君王进言时使用的文书,主要有奏章、表议、题本、奏折等几种形式。

(奏章分为奏和章。奏也称奏本,是秦代臣僚上书的统用名称。章是汉代臣下向皇帝谢恩、陈述问题时使用的文书,东汉时,臣僚向皇帝谏议或庆贺,间或用章。这种文体沿用到魏晋时期。

表议分为表和议。表是臣僚向皇帝陈情的文书。东汉以后,议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等均用表。唐至明清各朝,表只用于陈谢、庆贺和进献。议,是百官会议就疑难问题形成的文书。

题本是明清时期使用的一种奏疏名称。明初臣民言事于皇帝只用奏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规定,各部门有急务不能面陈臣时,可用题本,专用于公事。清沿明制,题本与奏本并行,但题本只限于高级官员使用。清末由于奏折普遍使用,题本遂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最高上行文件,始行于康熙年间,当时只有少数高官有权上奏。雍正时人数逐渐增多,扩至四品以上官员。上奏内容为言事和对策,封、底有折,故称奏折。在雍正时,有的奏折使用黄绫书写,因浪费而改用素纸。请安折、贺表,用红黄纸张,黄绫封面。)

朱批奏折是皇帝亲自做出批示处理的奏折,因为皇帝批示用红色颜料,所以称朱批奏折。

据统计,有关台儿庄运河的奏疏多达5000余件,其中朱批御折约500件。这些奏疏,涵盖了治水思想、河道工程、河务管理、漕粮运输、运河区域经济等不同方面。由于本馆空间的限制,在此仅择其中颇具代表性的50多本奏疏展示在大家面前。

西厢房西墙-运河开挖中的奏疏

台儿庄运河开挖中的奏疏,主要是围绕"开泇济运"这一议题展开的讨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泇之议"。有专家评论说,明代泽被后人的最大功绩就是治理运河,而治理运河最成功的案例便是开泇。泇运河的开辟,保证了我国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无阻,漕船借此可以安全顺利地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往京师重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西厢房西墙-开泇济运工程示意图

(地图指示南阳河旧道及徐邳运道)由于黄河改道的影响,元明时代,京杭大运河一度借徐州至淮安一段黄河行运。但黄河时常泛滥,导致漕运常常受阻,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地图指示南阳新河)为解决黄泛对漕运的影响,工部尚书朱衡、总理河道潘季驯曾分别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万历十九年(1591年)开通南阳新河及李家口河。由于仍然采用借黄行运的办法,因此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隆庆四年(1570年),应天巡抚都御史、总督河道翁大立首先立议主张开辟泇河,避开黄河运道。随后,朱衡、傅希挚等人又多次请求开泇,都被反对派以工程量大、耗费多等各种理由阻挠无果。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神宗才批准开泇。(地图指示河)在刘东星等人的主持下,泇河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通试行运,其时上起滕县西柳庄,下至宿迁董家沟河口,全长330里。

泇济运工程共分三期进行。(地图指示韩庄支渠)一期工程为韩庄支渠,自韩庄至彭河村,全长40里,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总河尚书舒应龙主持开通。舒应龙虽闭口不言开泇,但却是实施开泇的第一人。同时,他的貌似无心之举,却为开泇提供了最佳的线路方案,即利用彭河水道行运,由韩庄经台儿庄、邳州直下宿迁。

二期工程是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刘东星主持,分三步进行。(地图指示西柳湾支渠)第一步是沿微山湖南岸开凿西柳庄支渠,自西柳庄至韩庄,全长45里。(地图指示彭河河道)第二步是疏浚彭河河道,自彭河村至黄泥湾,全长70里。(地图指示黄泥湾支渠)第三步是开凿黄泥湾支渠,自黄泥湾至董家沟河口,全长175里。刘东星殚精竭虑、戮力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通了330河运道。开通当年有十分之三的漕船通过泇河。因此还只是次航道。

三期工程是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总河侍郎李化龙主持进行。(地图指示)他罢西柳湾支渠,上游从韩庄经郗山通李家口,接南阳新河;下游改从徐塘口经张庄集下直河口,减75里。(面向游客)重修后的河全长260里,当年有十分之八的漕船改行泇河。至此,河成为京杭运河的主航道

西厢房南墙

这是一台电子奏疏,通过它可以翻阅50多份台儿庄运河奏疏。

北大厅门口

下面我们将要进入北大厅。大家请看门前这幅对联,上联为"淡如菊荷何妨瘦",下联是"清到梅花不畏寒",匾额"清慎勤"。集中说明了闸官须具备的几项品质"淡、清、慎、勤"。

北大厅西墙-《议开泇河疏》

这面墙上展示的是总河侍郎李化龙奏请进行开泇济运三期工程的《议开泇河疏》。在奏疏中,李化龙分析了淮海地区的水文条件,指出了开泇的六项好处。(文字指示)一是泇河开,可使运道不借助黄河,避免了黄河枯水期对通航影响;二是避开黄河,可不再受洪水的困扰;三是可以随时见机治理运河;四是花费相对较少,功效更加明显;五是可以通过开河招募民工,为穷困无着的人提供了的生计;六是可以将通航时间从春末大大提前。

(面向游客)由于他是从朝廷和民众最想看到的结果,去分析、解剖泇运河开挖的利弊关系,在几十年来开挖泇河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了开泇的理论,击中了开泇的要害。因此,万历皇帝认为李化龙的奏议非常好,诏命立即集中力量开工,为漕运大计做好长远的打算。

北大厅西墙-运河维护管理过程中的奏疏

运河维护管理过程中的奏疏现存较多,议题也更为丰富,包括河道整治、人事变更等内容。我们择要展示了五本奏疏,大家可仔细观摩一下。

北大厅-历史名人论述运河及漕运的奏疏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留下了论述运河及漕运的奏疏,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以及明代官至兵部右侍郎的台儿庄人贾三近等人都多有论述。

北大厅屏风南面

这是《台儿庄运河八闸图》,它详细地描绘了清代泇运河的水文形势及台儿庄运河八闸的具体位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旧时在台儿庄运河河段设置有四个闸官署,每个闸官署管理两闸。台庄闸官署管理台庄、侯迁两闸,设闸官一名,闸夫三十名。

在这张图上,除泇河外,还详细、完整地标明了台儿庄境内另一条运河——伊河。(地图指示)伊河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开的运河,俗称新河,与泇河并流。该河竣工后,不仅能和运河同泄微山湖之水,使运南山区洪水汇集伊河而东流,且减轻了运河的淤塞和两河沿岸土地之内涝。伊河的开凿是清代治理台儿庄运河的最重要举措。

北大厅北墙2

这面墙上展示的是泇河三公的事迹。在泇河开通的过程中,舒应龙建其议,刘东星继其事,李化龙毕其功,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三公为泇河的开通力排众议、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尤其是刘东星在准备建巨梁桥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三座单闸时,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其人其事,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台儿庄人踏浪前行。可以说没有三公就没有台儿庄运河,也就没有今天的台儿庄古城。

北大厅东墙

这里展示的是明清时期运河的走势及清代漕运总督的官服、官帽、官靴。

(说起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城市,在这里请允许我插入一些题外话。目前国家出版的各种版本地图、图书都未把台儿庄运河算作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枣庄市最初也被排斥在沿运城市之外,这对枣庄和台儿庄是有失公道的。在有历史记载的两千多年间,黄河下游先后决口1500多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重大改道26次,每次都淤塞运河,造成京杭大运河时常断航。自从台儿庄运河开通以来,改南北走向为东西走向,有效避免了黄河决口堵塞,台儿庄运河一直作为主航道畅通至今。目前,台儿庄运河通航里程42公里,占京杭运河通航总里程的三十分之一,并被评为国家文明样板航道,鲁南地区生产的煤炭、煤化工产品、建材等,通过这段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苏沪浙,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运河行诗

墙上这首诗悬挂的是乾隆皇帝途经台儿庄运河时亲笔题写的诗歌《运河行》,诗云: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北大厅屏风北面-结语

台儿庄的繁荣离不开运河的开通,而运河改道台儿庄,既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与历代治河大臣前仆后继,苦心经营直接相关,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当年乾隆皇帝就曾在台儿庄赋诗云:"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见新。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表达了对以"三公"为代表的治运良臣的无限敬重之情。

我们的参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的光临。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