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说,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身。这三魂中,其一,前往泰安府当差;其二,去西天极乐世界;其三,要守着自己的坟茔,享受儿女供奉,并庇护儿孙。
茫茫阴界,人的灵魂孤独无依,无法找到行走的方向。所以,由活着的人,他的儿女(时称孝子)来给他"指路",本地称"行指路礼"。
小时候看过几次指路礼,倍觉神秘,庄重。一般是由亡者的长子兜着亡者的一件衣物,其他儿女与要亲簇拥着至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一路上,儿女要不停地安慰亡者之魂。常听到的是"爷(爷指父亲,本地方言。如果亡者是母亲,自然称娘。其他关系灵活变更),别怕啊。"至十字路口,由主事者递上谷秸一束,孝子将附有亡者灵魂的衣物放在上面,用烧纸引燃。然后,长子站于方杌之上,双手举一扁担,指向西方,口诵"指路词"。每将扁担往前一送并喊指路词一次为一指,共三指。礼毕,悉数子女磕头回家。
尽管看过数次,但一直没有听清楚指路词的内容。这样的问题,感觉也不好问老人们,就一直留有一个疑问。前几年,无意中得知指路词为:"我爷(指路者对亡者的称谓,根据对象不同,有变动)啊,西方大路啊,苦处使钱啊,甜处安身啊!"我感叹不已。一句指路词凝结着老百姓对生活的几多感悟! "有钱能使鬼推磨",老百姓几千年来的生活体验就是如此。所以,难怪死者家属无论贫富,都要费尽心思多烧纸钱,以期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免受苦难与挫折。他们认为,阴曹地府跟尘世一样,物欲横流,见钱眼开者众。人生前无法选择出生地;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等于重新拥有了一个选择了机会,所以,儿孙们要一再叮嘱亲人:"甜处安身"!
其实,这还不是指路礼的全过程。指路开始,还要拖魂(或为托魂?)。据说,人死后,灵魂飘忽不定,需用其旧衣引领其灵魂。旧衣为死者生前穿过,沾有死者的肌肤气息,灵魂会循着熟悉的气息附着上去。具体的作法是,长子用烧纸数张,在死者身上拖动,上下来回三次,口喊称谓,连呼三声。然后将烧纸放在旧衣上,长子小心兜起。
在丧葬仪式中,特别讲究长幼有序。指路礼中更是如此。如果长子不在家,须由其子替补。有时,亡者长孙可能年龄太小,但仍然由其担任主角,叔叔们只是一边协助。比如,指路礼中,由亡者长孙站在方杌上,其叔叔跟他同举扁担,代颂指路词。那没有儿子的怎么办呢?旧时,无子家庭,一般会早早过继兄弟或堂兄弟家的儿子,以继承家业,延续香火。当然,也有例外。建国前,村中曾有一富户,家有良田数十亩,只有女儿,死后,其侄子八人各执一扁担争相为其指路。不过,最终由其女儿行了指路礼。那么,为死者行指路礼有什么好处吗?听老人们讲,人死后,他的家产须分配给子女。长子有多分或优先选择物品的权利。 让谁来行指路礼等于承认其在家中的长者地位。
一个看似简单的指路礼也包含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个人生前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子孙孝敬与否,死后的指路礼都程式化地执行着。我也曾见过那些在其亲人生前疏远甚至虐待的子女,在其亲人去世后,仍是一脸的庄严与悲戚,对于丧葬的每一个程序都谨慎的执行着。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让死者去得舒心、放心;也唯有如此,才让生者活得安宁。
尽管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甚至旧时的土葬已经淡出生活。但指路礼这种丧葬习俗却一直延续至今,你说它守旧也好,迷信也罢,总之它已经深深是植根于人们心中。所谓"结",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