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2.2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课文解析: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绘制、拼接大洲的简单几何图形,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利用地图,学会用大洲位置来描述大洋的位置。
5.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等三部分内容。
文本框: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从地球卫星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绝大多数。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比例不同的海洋与陆地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虽然分布比较杂乱、不规则,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地图或地球仪描述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描述海陆分布特征就要有描述方法,因此从另一侧面来看,本条“标准”间接要求学生了解海陆分布特点应该如何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几点描述:第一,海陆所占比例;第二,海洋和陆地的完整性;第三,从不同角度看,海洋和陆地相对集中在什么部位。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
按照“标准”设计思路,教材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和“宇航员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分呈蔚蓝色”两个案例简洁地说明了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强调了“我们生活的陆地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和地球是“水的行星”。教材利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两幅地图,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第一,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二,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第三,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状况,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地理观察技能和描述能力。
“七大洲”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首先要求能在地图上找出(即识别)七大洲,包括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大小。其中轮廓和大小的要求是粗线条的,只要求了解大致轮廓特征,七大洲面积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要求记忆)即可。然后要求能说出七大洲的分布特点、相对位置、相临分界线等。
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大洲,必然要涉及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这些概念只需简单了解,而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
按照“标准”设计思路,教材首先用正文简单地介绍了陆地的相关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引出几块相对集中分布的陆地——七大洲。教材虽然用正文介绍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但是目的不是想要学生死记概念,而是只要在地图上能够区分这些地理事物即可,可帮助理解七大洲的范围。
教材安排“图2-29 七大洲面积比较”引导学生识别七大洲。图中七大洲是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直观地引导学生注意七大洲面积大小次序,面积的具体数据不要求掌握。图中七大洲的轮廓形态明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各洲的轮廓基本特征。
教材通过活动1并结合图2-27和图2-28引导学生能够说出七大洲的分布特点。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东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南极洲、南美洲、大洋洲主要位于南半球。教材通过活动2引导学生了解七大洲中相邻大洲的分界线,从而了解七大洲分布的相对位置。还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分界线的一般特征,为以后对区域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大洋”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世界地图说出四大洋的分布”。
海洋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的发展,海洋对人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作为21世纪的学生应该要了解海洋。“标准”对“四大洋”的要求与“七大洲”相似。“运用世界地图说出四大洋的分布”这一标准也可分解为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大洋的概念;二是识别四大洋;三是说出四大洋分布特征。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按照习惯把海洋划分为四大部分,引出四大洋的名称。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并没有说明四大洋的划分依据是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差异。然后,教材通过“图2-36 四大洋面积比较”引导学生识别四大洋。图中轮廓、面积数据只是用来说明四大洋的基本形态和大小,直观地引导学生了解四大洋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大小次序,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具体数据。教材用正文简要地介绍了四大洋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四大洋的地理位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能说出(找出)四大洋的分布。最后,为了便于理解大洋的含义,教材简要地介绍了洋、海、海峡等概念。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
教材最后设计了“学会绘制海陆轮廓略图”这一活动,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本节所学知识,达到“标准”对教学的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和“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二是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并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三是教材中“图2-37 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为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提供样本和方法。

三、教学提纲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海洋——约71%;陆地——约29%
2.海陆分布:不均衡性——陆地面积北半球比南半球大,东半球比西半球大。海洋彼此相连,面积在各半球均占优势。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2.七大洲的位置和特征
3.洲际分界线
三、四大洋
1.洋、海、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位置和特征

四、教学建议

从上节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也了解了地球的形态和运动,这就为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地理环境打下也基础。海陆分布是地理环境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地理信息过于庞大、繁杂、综合性强,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学生直接感受的渠道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二点:一是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在读图、绘图、析图等方面加以方法引导,让学生通过“看、画、剪、拼”地图加强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地理课的教学特色;二是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挂图、板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海洋与陆地】
教学导入:
方案①:人们很早就发明了较为快速的马车,为什么当时的人们没有利用马车做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球状的呢?这是因为陆地被海洋分隔成不相连的几块。全球的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情况。
方案②: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方案③: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宽阔的胸怀,可你知道天空有多大?海洋有多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从统计图、世界地图、地球仪上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归纳特征,发表看法。
1.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方案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哪一个面积更大?”
方案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哪一个面积更大?”
方案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主要颜色,然后回答:“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哪一个面积更大?”
归纳: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过渡: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各占多少比例呢?

2.了解海洋与陆地的比例
引导学生读“图2-26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了解海洋和陆地面积大致比重。
教师强调:本节教材中首次出现了“饼状统计图”,这类图以饼块的大小表示数量,饼状结构体现了有关地理事物数量的比例,既形象又直观。除饼状统计图外,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接触到柱状统计图、曲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归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课堂活动:
教材P.28活动第①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从语言上进行适当引导和鼓励。
过渡: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特点呢?

3.海陆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性
课堂活动:
方案1:利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南半球(南极点面对学生)和北半球(北极点面对学生)、东半球(东半球面对学生)和西半球(西半球面对学生)的海陆分布,并进行对比:哪一个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洋和陆地是否彼此相连?。
方案2:引导学生读教材图2-272-28,思考回答教材“活动”第②题。
归纳: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东半球的陆地面积比西半球大。
思考:读图回答,北半球和东半球是以陆地为主吗?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引导。
结论:海洋彼此相连,面积在各半球均占优势。
如果可能,老师可考虑展示介绍陆半球和水半球。内容可在参考资料中选择。

【七大洲】
教学导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上以海洋为主,陆地面积小,分布不均衡。我们又把陆地分成七个部分,称为七大洲,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大洲相关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大陆、岛屿和大洲的概念
过渡:为了更好理解七大洲的划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一自然段正文,请几位学生回答“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然后强调: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为了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开展以下活动。
课堂活动:
利用地图册,找出地球上有哪些大陆,有哪些大洲,找出几个比较大的岛屿,并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大洲。可以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找得又快又准。(提醒学生,地球上大陆只有六个,但大洲有七个,其中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作亚欧大陆)
最后,学生通过阅读正文和读图填写下表: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亚欧大陆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
活动设计意图: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

2.七大洲的位置和特征
过渡:从前面找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地球上有七个大洲,它们有何特征,是如何分布的?
课堂活动:
活动1:读教材图2-29,了解七大洲的名称和大小顺序,让学生少许时间进行简单记忆,然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效果。
活动2:把图2-29中七大洲的轮廓简化成相对规则的图形。(教师提示学生可参照P.322-38,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学生完成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和说明。
活动3:读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的分布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七大洲的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 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学生基本熟悉七大洲的位置后,教师展示没有标明名称的世界地图课件,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演示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鼓励和引导。
活动4:完成教材P.29“活动”第1题——读图2-27、图2-28,说一说,北美注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和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

3.洲际分界线
过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洲与大洲之间是相临或相连的,它们如何分界呢?
老师利用教材P24的图片、地图资料或录像资料,让学生查找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课堂活动:
活动1:完成教材P.30“活动”第②题。
1)读图2-32,说出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2)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对照世界地形图(图2-52),想想,你的回答对大洲、南极洲也同样适用吗?
3)完成下表。(在教材表中增加土耳其海峡)
        项目
   界线
两侧的大洲
沟通的海洋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老师可启发学生对国界线的划分进行合理猜想,例如:以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特定的经度、纬度等划界。设置悬念,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验证。
   活动2:老师出示世界政区图,并分发几幅世界政区图到各组,讨论沿亚欧、亚非、南北美洲之间的洲界线,附近有哪些国家是地跨两大洲的。

【四大洋】
教学导入:
陆地被海洋分割成七大洲,同样,彼此相连的海洋也被大陆分割成几大部分,我们称它们为四大洋。四大洋是哪四大洋?它们分布在什么位置?它们大小如何?下面让我们来简要了解四大洋。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七大洲”内容的学习方法,了解世界的四大洋。
1.海、大洋、海峡的概念
过渡:为了更好地理解四大洋的概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海、洋、海峡的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P.31正文第三自然段,请几位学生回答“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的概念,然后强调:洋是海洋的主要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深;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教师补充半岛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这些概念,为了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开展以下活动。
课堂活动:
利用地图册,找出地球上有哪些大洋,找出几个比较大的海,找出几个海峡,找出几个半岛。也可以教师列出几个(如北冰洋、阿拉伯海、墨西哥湾、北海、南海、加勒比海、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等),要求学生迅速找到,看哪个找得又快又准,要求先找到的学生帮助没有找到的学生。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理解了这几个概念,同时让学生养成看图的习惯,并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

2.四大洋的位置和特征
过渡:四大洋分布在什么地方?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课堂活动:
活动1:阅读教材图2-36,将教材P.25的四大洋面积比较图转换为扇形统计图结构(如下图),请学生在扇形图不同部位分别填写四大洋的名称。并估算一下太平洋面积在世界大洋总面积中占多大比例,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太平洋和亚洲的面积,感受海洋的广阔。
四大洋的面积比较
活动2:利用世界地形图或东西半球图分别找出四大洋及四大洋与周围大洲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学会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了解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总结:四大洋的四个特点——位置不同,面积不同,轮廓不同,深度不同。
课堂活动:
活动1:完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后,老师利用前一节教材学过的经纬网,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回答问题——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哪一个?
活动2:学会绘制北美洲大陆海陆轮廓略图。
小结活动:教材P.32活动。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课前按“活动”提示做好全球海陆分布拼图板,组织学生进行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

1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读图引导法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和工具,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地图是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强化学生从地图中获得信息、找出规律,看图、找图、想图、制图成为学生上地理课必做的事情。本是读图引导法是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位置主要手段。
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球仪,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去认识和逐步熟悉大洲、大洋的分布及其相对位置。记某个大洲时,一般同时要关注它周围的大洋有哪些,要按一定的顺序记,如按顺时针方向记;记大洋的时候则要关注它周围的大陆有哪些;记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时,一般可先看比例尺小的地图,如东西半球图或世界政区图,在图中找到洲界线后,再去查看比例尺较大的地图,如大洲图或包含洲界的某个区域地图,这样由粗到细地查看就比较容易掌握。至于大洲的形状轮廓则要靠经常看,熟能生巧,就像我们平常记一个陌生同学的相貌,只能靠多看才能记得住,而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特殊经线和特殊纬线经过的大洲和大洋,如经常看看0°经线、90°E120°E120°W75°W和赤道、30°N60°N等经过哪些大洲、大洋。

2.操作练习法
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应采取诸如拼图游戏的方法反复训练,以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
拼图板的制作可按以下步骤:
1)用红、蓝铅笔在硬纸板上绘制经纬网:赤道用红色,其他用蓝色。
2)参照样图所示,用硬纸板剪出各大洲轮廓略图(如能涂上颜色或用彩纸制作,效果会更好)。
3)根据图板中的经纬网,将各大洲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四大洋的范围和基本轮廓也就展现在图板上了。
4)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办法制作一幅大拼图板,使它的边长是样图的510倍,供同学们进行拼图比赛。
拼图比赛组织形式:
方案1:前后左右的同桌双方进行对抗比赛。
方案2:先各自练习,然后分小组推出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比赛。
方案3:先各自练习,教师点名上台进行比赛。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