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5.1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2.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线四大地理区域2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1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4500活动积温等值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线成为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水田农业区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地区差异。除从以上几方面了解该线的地理意义外,还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例如,秦岭淮河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秦岭淮河线以南,居民爱吃大米饭;等等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秦岭淮河线的正文内容简洁,扼要阐述了认识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即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两侧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为说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教材采用列表比较这种简明扼要的形式,以避免了过多的文字叙述。为帮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特征,教材呈现了一幅“秦岭、淮河位置示意图,并安排了秦岭和淮河阅读材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秦岭、淮河的有关地理特征,让学生对秦岭、淮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本部分内容的后面,教材设计了一组活动活动1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活动2要求学生读图分析秦岭南北两侧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这是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正文内容的呼应与延伸,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相关地理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中所说的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不应理解为桐柏山全部位于河南省境内。桐柏山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处,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北麓,属河南省。
四大地理区域部分,教材扼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划分。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教材呈现了一幅“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有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即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秦岭—淮河线在本节第一部分已经作了专题介绍。另外两条地理界线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密切相关,这些内容在八年级上册已经了解过,因而教材安排了“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阅读材料,侧重介绍了该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的显著差异;由于学生对于青藏高原边缘线较为熟悉,也容易理解,故教材没有单独介绍。在本部分内容的后面,教材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提纲
一、秦岭—淮河线
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2.秦岭与淮河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

四、教学建议

新课导入
方案①:照片导入:展示反映我国不同地区地理特色的照片,由学生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些地区。
方案②:朗诵导入:由学生朗诵本章的导言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我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
方案③:经典导入:《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有这么一段文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意思是说南方的橘树移栽到河以北,就会变成小灌木,果实也会变成不能吃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方案④:猜谜导入:我国某东西走向的山脉,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树木冬季落叶,山南树木大多常绿;山北人们以面食为主,山南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秦岭)你们知道秦岭南北两侧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吗?

秦岭—淮河线
教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认识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两侧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你了解秦岭、淮河吗?你知道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吗?下面,我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课堂活动:
1.出示秦岭、淮河位置示意图,组织学生完成P.4活动1题。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秦岭和淮河材料,进一步认识秦岭和淮河。教师不应在这个内容上过多地拓展、挖掘,以免偏离教学主题。
3.引导学生结合八年级上册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哪些地理界线通过秦岭—淮河线。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①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⑤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界线;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⑦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⑧水田与旱地的界线;等等。教师归纳时,应注意出示相关地图,如“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地形分布”等地,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4.列表比较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比较项目和内容请参考教材P.2相关表格,也可以在教材表格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拓展,具体内容见后面1中的相关表格教师应先出示空白比较表,引导学生讨论后再填写。
5.出示“沿109°E线陕西省南部地形剖面陕西省南部地形分布图,组织学生完成P.4活动2题。
6.小结:通过上述探究,我们了解到,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着明显的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
教师: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为了让教师的讲述更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表象,应出示反映四大地理区域典型特征的景观照片)。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课堂活动:
1.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地理界线。
2.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示意图,观察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地理界线的关系。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材料,进一步了解该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的显著差异。
4.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国地形分布图,观察中国青藏高原边缘线与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地理界线的关系。
5.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组织学生完成P.5活动。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将这组“活动灵活处理,分解到上述步骤中进行
6.引导学生绘制地理简图,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如下图所示。
7.小结: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课堂练习:设计一组题量适中、梯度科学的课堂练习,在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学习方法,发展地理技能。相关练习题请参考与教材配套的《助学读本》。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利用表格比较我国东部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南
秦岭淮河线以北
1月平均气温
0
0
温度带
亚热带、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大部分地区降水在800 毫米以上
大部分地区降水在800毫米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为主
半湿润地区为主
雨季长短
雨季长
雨季短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河流水文特征
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水量较小、汛期较短、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但黑龙江、松花江小)
主要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主要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
油菜、甘蔗、棉花、柑橘、茶叶、油桐等
花生、甜菜、棉花、苹果、柿、枣等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水运
公路、铁路
传统运输方式和工具
水运,船
陆路运输为主,马车
饮食习惯
米饭
面食
传统体育项目
游泳等水上项目
滑冰等冰雪项目
传统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倾斜,墙体高,门窗多且大
屋顶坡度较平,墙体较厚,窗户少且小;黑龙江省北部纬度高、积雪多的地方,民居为尖顶小窗屋
2.图解干湿地区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
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4活动【活动目标】通过读图了解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以及它们所在或流经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明确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通过读图分析秦岭南北两侧气温差异的成因,强化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理解
【答案提示】1.(1)秦岭为东西走向,淮河大致由西向东流。  (2)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  2.主要是秦岭山脉对南下的冷空气起到明显的阻挡作用,秦岭北侧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大,秦岭南侧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小。

P.5活动【活动目标】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地理差异的主要原因;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答案提示】1.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见教材P.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表格中的内容,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影响。  2.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或夏季风),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的主导因素是地势(或海拔)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