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虽不位于全球一级板块边界(如板块俯冲带、离散边界),但其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欧亚板块内部的陆内变形与活动断裂带活动,核心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用专业语言解析:
1. 区域构造背景:受远程板块动力学驱动的陆内应力积累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而青藏高原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俯冲(约50Ma以来),不断向北东方向挤压扩展。这种远程板块作用力跨越板块边界,向欧亚板块内部传递,导致包括甘肃在内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区域长期处于强烈的挤压-走滑构造应力场中,为地壳破裂与地震发生提供了根本动力。
2. 直接控震因素:活动断裂带的周期性破裂与滑动
甘肃境内发育多条规模宏大、活动性强的陆内活动断裂带,这些断裂是地壳应力集中释放的主要场所,具体包括:
◦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控制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盆山构造差异运动,历史上曾引发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全球20世纪最大地震之一);
◦ 海原断裂带:典型的左旋走滑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断裂,1920年海原地震即由该断裂带突发错动引发;
◦ 礼县-罗家堡断裂带、昌马断裂带等:均为新生代以来持续活动的断裂,具备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构造条件。
这些断裂带在长期应力积累后,一旦超过岩石破裂极限,便会通过断层突发滑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3. 地壳结构特征:脆韧性过渡带的应力集中效应
甘肃区域地壳厚度存在显著差异(祁连山地区约50-60km,河西走廊盆地约40-45km),地壳内部"脆-韧性过渡带"埋深较浅(约15-25km)。在板块远程挤压作用下,这种地壳厚度不均与层间力学性质差异,会导致应力在过渡带或断裂带交汇部位进一步集中,降低岩石破裂阈值,增加地震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